金錢之王作者蔡東豪--財經料從哪來?
料從哪來上周跟朋友吃午飯,話題走遍天南地北,突然走到本欄。筆者沒有暴露身份,細心聆聽這位讀者的評語,飄飄然之際忽然晴天霹靂,朋友說:「最正是有料爆!」 豐富美味的午飯頓時變得乏而無味,筆者以為讀者印象中原氏的形象是以公開資料來評論財經事物,如今竟然來一個「有料爆」,那*跟財經演員沒有分別,心情充滿失落。 想深一層,朋友不是財經界初哥,連他也認為本欄是提供內幕「猛料」的渠道,筆者驚歎投資者對投資資訊的認識比想像中更貧乏。其實,筆者能夠閉門做文章,是拜互聯網的幫忙,今天打開「猛料」泉源,跟讀者分享筆者的私人網上書籤。 一、港交所(388)網站(hkex.com)和創業板網站(hkgem.com)提供上市公司過去兩年的詳盡資料,從年報到特別公告,都可從網站免費下載。上市公司資料多的是,能否料盡其用,要視乎投資者是否願意付出時間和精神。 二、本地財經網站曾經百花齊放,如今大部分已從網上蒸發。irasia.com為網友提供二百多間香港和亞洲上市公司的詳盡資料,內容包括公司發放的新聞稿和只供予分析員的presentation,完全免費。 三、quamnet.com是高素質的財經網站,提供本港和內地上市公司資訊和分析,內容拳拳到肉,絕不拖泥帶水,為筆者提供不少靈感和資料。此網站特別之處是內容包羅萬有,從林少陽先生的精闢分析到財經演員的台詞朗誦,一一為網友奉上;月費約百多元,視乎服務類別。 四、筆者每天都閱讀多份報紙,曾經嘗試把報紙保留作參考之用,但不出兩星期,報紙堆滿工作間,舉步難行,最終要向互聯網屈服。《南華早報》的網上資料庫可尋找遠至93年的文章,而且搜查方式簡單兼準確,年費二百五十元,而且可享用其他服務。中文報刊可從wisers.com尋找至98年的文章,但費用昂貴,平均月費超過一千元,大型圖書館好像有此服務。 五、對海外資訊有興趣的讀者可考慮以ceoexpress.com作為主頁,提供數以百計的財經報章、雜誌、網站資料,方便網友一click即入。 六、筆者特別鍾情兩個美國雜誌式的網站——slate.com和salon.com,每天都花不少時間瀏覽。slate.com較注重政經新聞,提供即時分析。它多年前曾轉為收費網站,年費二十美元,當時筆者第一時間付款,隨後他們從美國以特快專遞寄來一把雨傘作為贈品(郵費遠超逾二十美元),後來訂戶人數大跌,slate.com被迫變回免費網站。slate.com的老闆是微軟(4338),財力雄厚。 七、salon.com的知識層次比slate.com還要高,比較注重政治和文化,對科技發展也有深入分析。salon.com於99年上市,經營模式全靠廣告收入,從近期業績所見,salon.com財政狀況岌岌可危,筆者擔心它會隨時關門。 八、海外報章網站中,筆者的首選是《華爾街日報》和英國《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網站年費八十美元,用戶可兼使用《巴隆氏》網站,可於香港時間星期日先睹為快。筆者多年來每天都必讀《金融時報》的Lex專欄,它以寥寥數字,一針見血地分析公司和趨勢,對於作者們(應該是集體工作)的深厚功力,筆者只能羨慕。《金融時報》年費同樣是八十美元。 九、最後筆者建議讀者到財經雜誌fortune.com網站,免費登記為Street Life的訂戶,便可每天早上收到電郵,欣賞資深記者Andy Serwer以輕鬆手法評論前一晚美股表現。 總結,「爆料」的材料和炮製方法是從一大堆公開資料開始,經過分門別類和過濾後,加以獨立思考和分析,再配上「只求溝通」的文字,便可上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