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4, 2007

藍金頌

節錄自-[July 2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同一天在同一份報章,讀到二則互相矛盾的新聞:第一則是全球缺水情況日趨嚴重,全球水利股份行情看漲,彭博世界水利股指數過去三年升幅達 35%。第二則是全球第三大私營水利集團RWE對水利業務意興闌珊,打算退出。「擁水派」指RWE必定管理不善,它選擇退出不是市場普遍情況,是「個別事件」。細看後,發現「個別事件」可能不是那「個別」。   

RWE創立逾一百年,是德國最大的電力集團,每年營業額達五百億美元,全球有逾八萬名員工。九十年代末期,全球興起水利項目熱潮,不少國際企業積極參與,RWE是在這時候開始踏足水利項目。這幾年,RWE投資共一百億美元,建立一個跨逾四十個國家的水利王國,在2001年年報封面形容水利項目為「藍金」(blue gold);RWE不是小腳色,它的遭遇不完全是個別事件。   

最近RWE董事局決定水利業務不再是集團未來發展重心,計劃逐步退出,其中英國最大的泰晤士水利公司正尋求買家,據聞長江基建(1038)有參與洽購。水利業務令RWE最失望的地方,是供水原來跟供電是兩碼子事;RWE供電經驗豐富,以為發展供水是理所當然的業務拓展,實情供電和供水的經營環境,是天與地二個世界。   

本欄早前解釋過供電和供水的分別,重點是大家對供電和供水存在不同期望。缺電只是令日常生活帶來極之不便,但缺水就會令人死亡,因此人們大都認為供水是政府提供最起碼的一項服務。除小部分活於水荒地區的人,大部分人覺得水從天降,政府供水應該是免費,頂多收取象徵費用。供電須興建電廠,發電須燃燒燃料,相比之下,收電費彷彿天公地道。   

跟供電不同,水不容易運輸,是一門純本地生意,沒有規模效應可言,不能不受本地市民感受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國家供水設施都由當地人組成的地方政府負責規管。衣食住行加價,通通有得傾,供水加價?我不是說笑,隨時引發市民騷動。因此,大部分地方政府最力管理的日常事務就是供水。RWE發言人接受訪問,解釋打算退出水利業務的主因,就是地方政府監管太嚴和太不統一,令經營者無所適從。   

我心目中的模範水利項目,是跟不民主(但非常和諧)的政府合資建水廠,年年在無反對聲音中加價,有錢大家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