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4, 2007

費事R&D,A&D吧

節錄自-[July 2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對endgame這個字特別感興趣,許多時有意無意拋出這個字讓人家思考:「這樣做,endgame是什?」我非常佩服一個廣告界朋友,他最近第二度創業,他告訴我成立公司的一刻已知道endgame是把公司售予跨國廣告集團。他跟我計數:「建立一間外資有興趣的廣告公司需五至十年,出售後通常要留低打三年工,這經驗一生人最多經歷二次。」   

廣告界朋友的心態,在外國甚為普遍,特別是科技界。許多科技創業者最終目的,都是把公司售予大集團,而不是走上市之路。原因是許多大型科技公司除了R&D之外,還致力A&D - 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大型科技集團的心態是,與其冒風險和浪費時間從頭做起,不如尋找已有眉目的項目,連人帶業務收購過來。A&D的表表者是全球最大網絡器材生產商思科系統,它於1993年首次收購,至今共收購逾一百一十間公司,平均每六星期收購一間公司。   

許多公司遇上收購,便動員財務部同事「兼職」進行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計劃合併細節等。思科擁有一個四十人部門專門負責收購事宜,直接向行政總裁負責。思科的收購模式不是「見步行步」,而是積極主動行事,因為A&D代表公司的核心策略。   

思科的收購秘訣是「買小不買大」,盡量在科技周期初期動手;看中新科技領域後,便立即從行業中發掘最有潛質的公司。思科的收購手法是「快刀斬亂麻」,最快紀錄是洽談不足三小時便成交,因為洽談時間過長會打擊員工情緒。思科收購首要目標是保留員工,因為所謂科技,其實是有待在思科廣闊環境發揚光大的新技術;思科買回來的主要是「腦袋」,而不是「圖紙」。   

盡職審查中最重要一環,是企業文化審查,分析被收購公司負責人心態是怎樣。思科希望找到視收購為起點而不是終點的人;最理想的收購目標負責人心仍未冷,打算借助思科的更大平台更上一層樓。當然,套現後想歎世界是人之常情,要求創業者收購後繼續賣命是「可遇不可求」。最差情況便是我廣告朋友的心態,收購後放軟手腳不在話下,還處心積慮坐完「三年打工監」後再創業,成為競爭對手。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