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4, 2007

碩士論文題材

節錄自-[July 2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如果問我對剛結束的世界盃有什難忘片段,答案是無線的世界盃節目。節目主持人煞有介事地「預告」一場二天前舉行的賽事,假裝觀眾不知道賽果。看無線在世界盃節目的製作規模,明顯是願意作出投資,但爭取獨家播映權敗於有線之下,相信有線在世界盃的獨家播映權必定付出不菲代價。腦海突然泛起一連串問題:這筆巨款付給誰?誰「擁有」世界盃?   

答案是國際足協。國際足協是怎樣的組織?誰人管理它?它向誰問責?答案開始變得複雜。「外交之王」基辛格曾參與國際足協事務,後來知難而退,他的評語是:「國際足協令我聯想起中東糾紛。」   

曾經有人說過,國際足協是最神聖的非政府組織,由全世界擁有(不屬任何國家)、選舉制度是一國一票(足球強國的德國,或是非洲某一個小國,二者同樣都只有一票)、非牟利(單是今屆世界盃收入已逾二十五億美元)、向自己問責(宗旨是在全球推廣足球運動)。實際上,過去三十年,國際足協猶如封建兼腐敗的皇朝,成為國際笑話;足球運動能夠全球普及,不是because of國際足協,而是in spite of國際足協。   

「自己管自己」加「一國一票」的管治制度,造就了一枚計時炸彈,而炸彈藥引是「專制強人」的出現。1974年夏維蘭治成為國際足協會長,他在任期間,足球運動成為全球最受歡迎(以及最多錢搵)的運動,國際足協開始從「我為人人」變為「人人為我」的一個組織,而「我」是當權的一小撮人。多年來國際足協高層要員貪污新聞不絕如耳,但位置仍穩如泰山,外人難以介入,原因是國際足協在落後國家以推廣足球為名,「買票」為實,大灑金錢,製造一小撮既得利益集團,鞏固國際足協當權者勢力。國際足協會員國多達二百零三個,發達國家寡不敵眾,無從入手。林行止先生曾經多次撰文分析國際足協的醜陋架構。   

現任主席白蘭達一直是夏維蘭治的副手,於1998年接任會長一職,他的行徑比其「師傅」有過之而無不及。2002年國際足協秘書長(即第二把交椅)發動兵變,聯同多個發達國家代表控訴白蘭達貪污舞弊,提出獨立調查,可是經過多輪「閉門會議」後,秘書長靜悄悄地消失,獨立調查不了了之,白蘭達的位置變得更穩固。   

BBC在世界盃舉行期間播放電視特輯,指白蘭達接受奪得世界盃全球電視播映權公司的賄賂。同時,著名體育記者Andrew Jennings撰寫關於國際足協貪污長篇鬧劇的新書《Foul!》,也選擇在世界盃期間出版,立即在國際足協總部瑞士成為禁書。   

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對「一人(國)一票」普選民主制度有獨特個人見解,多年前以希特拉納粹德國為例,力證民主未必好,曾引起社會非議。既然以希特拉的例子是政治不甚正確,我提議她成立的匯賢智庫不如研究白蘭達統治下的國際足協,來證明香港人現在未具備普選條件。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