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4, 2007

你也可孔少林

節錄自-[July 28] 孔少林原是物語

方兄開始他的博落的時候,我也有一時衝動跟風,最後不了了之,原因是一個「懶」字。博落近年成為我網上閱讀的「新大陸」,為本欄提供不少寫作靈感。今天把「偷料寶庫」打開︰   

「BLOGMAVERICK」(www.blogmaverick.com)︰科網億萬富豪兼達拉斯牛仔隊班主一貫他敢言敢做作風,對商界和NBA事物永遠有自己一套看法,思路清晰,題材有趣,屬必讀之選。

「800CEOREAD」(http://800ceoread.com/blog)︰介紹最新企管書籍,博客知識廣博,好書爛書都不放過。   

「INTERNET INSIDER」(www.internetoutsider.com)︰投資者不會忘記前科網股分析員布洛特(Henry Blodget)預言阿瑪遜股價破四百美元,並私下批評向客戶推介的股份為「a piece of shxx」。布洛特終生被禁踏足證券業,他的博落成為他的主要發聲地,內容自然精采。   

「MARK EVANS BLOG」(http://evans.blogware.com/blog)︰加拿大《National Post》記者是我見過最勤力博客之一,每日都有可觀數量出產,而且質素頗高,內容環繞北美科技界。   

「FAST COMPANY BLOG」(http://blog.fastcompany.com)︰差不多所有暢銷商業雜誌都設有博落,大部分可讀性不高,都是環繞讀者意見;《Fast Company》是科網泡沫爆破後活下來兼繼續精采的雜誌,走在企管潮流尖瑞,內容豐富,博落由文章作者執筆,除了是文章延續,還提供新論點。   

「THE BIG PICTURE」(http://bigpicture.typepad.com/comments)︰博客是資深資本市場人士,對宏觀經濟有獨到分析。   

「JOHN BATTELLE’S SEARCHBLOG」(www.battellemedia.com)︰獨沽一味關於Google的一切,博客著有《The Search》一書。   

「聞見思錄」(http://blog.hoiking.org)︰博客觀事入微,資料十足,文筆流暢,照片醒神,在本港博落界知名度頗高。   

「東南西北」(www.zonaeuropa.com/weblog.htm)︰博客宋以朗事廣被傳媒報道,不贅;兩個字︰「佩服」。   

「香港仔公園」(http://blog.age.com.hk)︰本地博落界另一知名人物,對香港事有態度。「香港仔」是指博客來自香港仔。   

「港燦筆記」(http://kong-chan.blogspot.com)︰本欄曾經介紹我喜愛的本地博客。燦兄觀事敏感度強,分析力強,文字溝通能力強,應該是各大報章羅致對象。   

「阿麥書房部落格」(http://blog.yam.com/mackiestudy)︰除了北角「森記」,銅鑼灣「阿麥書房」是我近年喜愛光顧,洋溢「書意」的書局。博客莊國棟是有心人,有心人寫的東西大都好看。   

「稿紙之外」(http://makafai.blogspot.com)︰一直喜愛馬家輝的文字,原來他的拍攝功力也不弱。   

「大學怪談」(http://ustories.blogspot.com)︰教育是一個我陌生的課題,有態度的教育工作者帶我進入多事領域。   

「中環博客」(http://centralblogger.blogspot.com)︰「中環博客」專欄已成為《AM 730》主打,廣受中環人注視。《AM 730》各位朋友︰首個目標已在望,努力!   

「國金外望」(www.fongcheukyu.blogspot.com)︰難兄難弟,客套話不多說,日後自己保重。

「上書局」(www.uppublications.biz)︰最後當然要宣傳,勇敢為孔少林出書的老闆,幾時才有版稅收?有一餐食都好。

我們都是原復生

節錄自-[July 28] 孔少林原是物語

二十年前初出道的時候,當時的老闆見我喜愛閱讀,給我意見︰「我們大部分人是時間太少,想讀的太多,假如你一星期只有時間讀一份雜誌,你要讀《經濟學人》。」幾年前我重遇這位老闆,他今天是叱風雲的財經界人物,我告訴他︰「你給我的忠告通通忘掉了,只是從未錯過一期《經濟學人》。」   

每當有一件事情發生,我喜歡在腦海內思考,建立自己的分析和結論,但總覺得不夠圓滿,我仍在等待林行止先生和《經濟學人》發表的意見。一個人和一份雜誌在我的求知路上,同樣佔了無可比擬的位置。發生在這個人和這份雜誌身上的事情,自然成為我的焦點。   

今年《經濟學人》發生了一件大事,總編輯Bill Emmott 4月宣布離任,結束十三年總編輯生涯,接任者是前美國辦事處總編輯,反映美國市場對《經濟學人》日益重要。在Emmott任內,《經濟學人》成功衝出歐洲,成為一份國際性刊物,銷量上升一倍,至每周一百一十萬份,盈利屢創新高;最重要是它緊貼潮流推出網絡版,沒有被互聯網世界遺棄。從任何角度看,Emmott在任期間所做的一切都算是成功,但奇怪的是,即使是我這《經濟學人》迷,對Bill Emmott仍感陌生。   

再細想,其實不論多資深的《經濟學人》讀者,他們對所有《經濟學人》的作者都缺乏認識,因為《經濟學人》其中特色是作者不在文章署名;總編輯的名字更加在整本雜誌都找不到。   

文章不署名的缺點是作者得不到讀者認識和認同;人有虛榮心,辛辛苦苦寫一篇文章,希望得到讀者欣賞無可厚非,但讀者無從知道作者身份,對作者來說可能不是味兒。《經濟學人》招聘有分量的作者會否出現困難?   

事實剛好相反,新聞工作者以為《經濟學人》工作為榮,視為事業旅途上的重要資產。《經濟學人》作者的工作滿足感和原動力,不是來自讀者對自己直接發出的掌聲,而是來自能夠參與作一份高水平刊物,跟理念相近的同事群策群力,以一把聲音貫徹這份雜誌的分析和結論。  

《經濟學人》相信,文章內容比由誰人撰寫重要,讀者不應該追捧某人的文字,他們應該重視的是文章的意念。《經濟學人》相信,雜誌對大是大非的事情應有統一思想,讀者當然知道文章是由多人撰寫,但讀下去又覺得論點統一、寫法相近,像是由一個人寫出來;這正反映《經濟學人》的深厚功力。   

文章不署名不但沒有打擊作者的士氣,反而製造一種更加謹慎的工作氣氛,因為文章不署名代表文責不是自負,作者的一字一句代表整份雜誌;自己出錯不但拖累同事,還影響雜誌聲譽。這份「共責」精神,是《經濟學人》一種獨有的原動力。   

讀者一直想知道︰孔少林是誰?是原復生「延續」?是一個人或多人?這些不重要,《原是物語》更宏大的理想是,要證明誰人都可以是原復生。原復生可以是一種對事對物的態度︰有意見(可以是偏見)、有嘮叨、有感情、有分析、有溝通;不時天馬行空,不忘腳踏實地;永遠記專欄繁多,讀者讀報有選擇,包裝不可或缺;題材意念不可偏鋒,大眾市場才是民心所在。方卓如「一筆當關」,努力標榜「我不是原復生」,出發點正路兼乾淨利落;孔少林「群策群力,一把聲音」努力標榜「我們都是原復生」,也不失為大膽嘗試。   

在「文人辦報」告終的年代,在遙遠東方之珠小島,有不自量力的業餘專欄作者東施效顰,想仿效《經濟學人》的精神,弄至虎頭蛇尾,不湯不水,還請各位見諒。

費事R&D,A&D吧

節錄自-[July 2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對endgame這個字特別感興趣,許多時有意無意拋出這個字讓人家思考:「這樣做,endgame是什?」我非常佩服一個廣告界朋友,他最近第二度創業,他告訴我成立公司的一刻已知道endgame是把公司售予跨國廣告集團。他跟我計數:「建立一間外資有興趣的廣告公司需五至十年,出售後通常要留低打三年工,這經驗一生人最多經歷二次。」   

廣告界朋友的心態,在外國甚為普遍,特別是科技界。許多科技創業者最終目的,都是把公司售予大集團,而不是走上市之路。原因是許多大型科技公司除了R&D之外,還致力A&D - 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大型科技集團的心態是,與其冒風險和浪費時間從頭做起,不如尋找已有眉目的項目,連人帶業務收購過來。A&D的表表者是全球最大網絡器材生產商思科系統,它於1993年首次收購,至今共收購逾一百一十間公司,平均每六星期收購一間公司。   

許多公司遇上收購,便動員財務部同事「兼職」進行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計劃合併細節等。思科擁有一個四十人部門專門負責收購事宜,直接向行政總裁負責。思科的收購模式不是「見步行步」,而是積極主動行事,因為A&D代表公司的核心策略。   

思科的收購秘訣是「買小不買大」,盡量在科技周期初期動手;看中新科技領域後,便立即從行業中發掘最有潛質的公司。思科的收購手法是「快刀斬亂麻」,最快紀錄是洽談不足三小時便成交,因為洽談時間過長會打擊員工情緒。思科收購首要目標是保留員工,因為所謂科技,其實是有待在思科廣闊環境發揚光大的新技術;思科買回來的主要是「腦袋」,而不是「圖紙」。   

盡職審查中最重要一環,是企業文化審查,分析被收購公司負責人心態是怎樣。思科希望找到視收購為起點而不是終點的人;最理想的收購目標負責人心仍未冷,打算借助思科的更大平台更上一層樓。當然,套現後想歎世界是人之常情,要求創業者收購後繼續賣命是「可遇不可求」。最差情況便是我廣告朋友的心態,收購後放軟手腳不在話下,還處心積慮坐完「三年打工監」後再創業,成為競爭對手。

藍金頌

節錄自-[July 2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同一天在同一份報章,讀到二則互相矛盾的新聞:第一則是全球缺水情況日趨嚴重,全球水利股份行情看漲,彭博世界水利股指數過去三年升幅達 35%。第二則是全球第三大私營水利集團RWE對水利業務意興闌珊,打算退出。「擁水派」指RWE必定管理不善,它選擇退出不是市場普遍情況,是「個別事件」。細看後,發現「個別事件」可能不是那「個別」。   

RWE創立逾一百年,是德國最大的電力集團,每年營業額達五百億美元,全球有逾八萬名員工。九十年代末期,全球興起水利項目熱潮,不少國際企業積極參與,RWE是在這時候開始踏足水利項目。這幾年,RWE投資共一百億美元,建立一個跨逾四十個國家的水利王國,在2001年年報封面形容水利項目為「藍金」(blue gold);RWE不是小腳色,它的遭遇不完全是個別事件。   

最近RWE董事局決定水利業務不再是集團未來發展重心,計劃逐步退出,其中英國最大的泰晤士水利公司正尋求買家,據聞長江基建(1038)有參與洽購。水利業務令RWE最失望的地方,是供水原來跟供電是兩碼子事;RWE供電經驗豐富,以為發展供水是理所當然的業務拓展,實情供電和供水的經營環境,是天與地二個世界。   

本欄早前解釋過供電和供水的分別,重點是大家對供電和供水存在不同期望。缺電只是令日常生活帶來極之不便,但缺水就會令人死亡,因此人們大都認為供水是政府提供最起碼的一項服務。除小部分活於水荒地區的人,大部分人覺得水從天降,政府供水應該是免費,頂多收取象徵費用。供電須興建電廠,發電須燃燒燃料,相比之下,收電費彷彿天公地道。   

跟供電不同,水不容易運輸,是一門純本地生意,沒有規模效應可言,不能不受本地市民感受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國家供水設施都由當地人組成的地方政府負責規管。衣食住行加價,通通有得傾,供水加價?我不是說笑,隨時引發市民騷動。因此,大部分地方政府最力管理的日常事務就是供水。RWE發言人接受訪問,解釋打算退出水利業務的主因,就是地方政府監管太嚴和太不統一,令經營者無所適從。   

我心目中的模範水利項目,是跟不民主(但非常和諧)的政府合資建水廠,年年在無反對聲音中加價,有錢大家賺。

碩士論文題材

節錄自-[July 2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如果問我對剛結束的世界盃有什難忘片段,答案是無線的世界盃節目。節目主持人煞有介事地「預告」一場二天前舉行的賽事,假裝觀眾不知道賽果。看無線在世界盃節目的製作規模,明顯是願意作出投資,但爭取獨家播映權敗於有線之下,相信有線在世界盃的獨家播映權必定付出不菲代價。腦海突然泛起一連串問題:這筆巨款付給誰?誰「擁有」世界盃?   

答案是國際足協。國際足協是怎樣的組織?誰人管理它?它向誰問責?答案開始變得複雜。「外交之王」基辛格曾參與國際足協事務,後來知難而退,他的評語是:「國際足協令我聯想起中東糾紛。」   

曾經有人說過,國際足協是最神聖的非政府組織,由全世界擁有(不屬任何國家)、選舉制度是一國一票(足球強國的德國,或是非洲某一個小國,二者同樣都只有一票)、非牟利(單是今屆世界盃收入已逾二十五億美元)、向自己問責(宗旨是在全球推廣足球運動)。實際上,過去三十年,國際足協猶如封建兼腐敗的皇朝,成為國際笑話;足球運動能夠全球普及,不是because of國際足協,而是in spite of國際足協。   

「自己管自己」加「一國一票」的管治制度,造就了一枚計時炸彈,而炸彈藥引是「專制強人」的出現。1974年夏維蘭治成為國際足協會長,他在任期間,足球運動成為全球最受歡迎(以及最多錢搵)的運動,國際足協開始從「我為人人」變為「人人為我」的一個組織,而「我」是當權的一小撮人。多年來國際足協高層要員貪污新聞不絕如耳,但位置仍穩如泰山,外人難以介入,原因是國際足協在落後國家以推廣足球為名,「買票」為實,大灑金錢,製造一小撮既得利益集團,鞏固國際足協當權者勢力。國際足協會員國多達二百零三個,發達國家寡不敵眾,無從入手。林行止先生曾經多次撰文分析國際足協的醜陋架構。   

現任主席白蘭達一直是夏維蘭治的副手,於1998年接任會長一職,他的行徑比其「師傅」有過之而無不及。2002年國際足協秘書長(即第二把交椅)發動兵變,聯同多個發達國家代表控訴白蘭達貪污舞弊,提出獨立調查,可是經過多輪「閉門會議」後,秘書長靜悄悄地消失,獨立調查不了了之,白蘭達的位置變得更穩固。   

BBC在世界盃舉行期間播放電視特輯,指白蘭達接受奪得世界盃全球電視播映權公司的賄賂。同時,著名體育記者Andrew Jennings撰寫關於國際足協貪污長篇鬧劇的新書《Foul!》,也選擇在世界盃期間出版,立即在國際足協總部瑞士成為禁書。   

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對「一人(國)一票」普選民主制度有獨特個人見解,多年前以希特拉納粹德國為例,力證民主未必好,曾引起社會非議。既然以希特拉的例子是政治不甚正確,我提議她成立的匯賢智庫不如研究白蘭達統治下的國際足協,來證明香港人現在未具備普選條件。

罪與罰

節錄自-[July 24] 孔少林原是物語

雖然意大利球壇假波案剛進入上訴階段,被重罰的祖雲達斯已作出最壞打算,代表律師希望爭取減少扣分,但對留級已不存什希望。大部分人認為祖雲達斯、費倫天拿等球會被罰是罪有應得,但作出的懲罰判決,最終誰人受罰?誰人因此得益?   

球星們因為沒有被控告,現在只來個「樹倒猢猻散」,簡拿華路、森保達等加盟皇馬巴塞,相信絕不覺得委屈。等待機會執便宜貨的球探,繼續在意大利上空盤旋,相信交易陸續有來。意大利本土及歐洲各路兵馬,也樂得未來兩三年少了AC米蘭和祖雲達斯這些勁敵,幾隊意甲中游分子更冷手執個熱煎堆,可以參戰歐聯。   

有人快樂有人愁。涉案球隊的擁躉,習慣了每年追隨球隊逐鹿中原,現在要捱兩三年粗茶淡飯日子。最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莫過於被罰球會的股東了。祖雲達斯被罰降班兼扣分,相信起碼要在乙組呆等兩年,損失大量電視轉播收入,估計每年營業額將大跌50%。作為意國班霸,每年參與歐聯賽事的收入就有至少一千萬歐羅,就算今季在先扣三十分下仍爭取到升班,下季立刻重登意甲前四名,仍起碼會失去三年歐聯參賽機會。難怪祖雲達斯股價在醜聞爆出後下跌超過一半,近日才重回高位的60%水平。   

假波案中心人物、祖雲達斯前總經理莫治,亦被罰款五萬歐羅和禁止涉足球壇五年,其他涉案人士的禁令更輕。莫治以往在意大利球壇呼風喚雨,甚至贏得「Lucky Luciano」(著名美國意裔黑手黨領袖;Luciano也是莫治的名字)的綽號,相信賺埋唔少,五萬歐羅和「失業」幾年,對其生計影響有限。   

意大利前總理、亦是AC米蘭班主的貝盧斯科尼說,假如證實有人貪污舞弊,理應懲罰那些不法之徒,而非對球隊處分。雖然貝盧斯科尼這意見大概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但也不無道理。

搵人買比搵錢容易

節錄自-[July 24] 孔少林原是物語

eBay行政總裁韋特曼接受訪問,記者集中問關於eBay在2005年收購Skype「究竟」帶來什效益,韋特曼的答案令人吃驚─ 「We’ll figure it out」、「There’s something there」、「We already have some ideas」。她支吾以對的答案,意思表面上跟陳方安生的「見步行步」差不多,但陳太說這句話內裏似乎胸有成竹,早有後,而韋特曼卻是茫無頭緒。   

EBay於2005年9月斥資二十六億美元收購網上電話服務商Skype,這宗交易引起極大爭議,因為Skype是典型「找不到賺錢模式」的科網公司─全球用戶近一億人,但付款者寥寥可數;2005年Skype營業額不足一億美元,收購價代表市「營」率逾二十六倍!   

eBay收購Skype當然搬出一大堆「協同效應」,例如eBay競投買賣二方可用話音交易,或在網上打電話聯絡對方,索取進一步資料。實際上,eBay會員遍布全球,存在語言、時差等問題,況且買家大都怕麻煩去聯絡對方,不想拋頭露面,所以選用在網上進行交易,這也是eBay過去成功之道。 eBay至今仍未全面向會員推出Skype服務,只在局部市場作試點,所謂「協同效應」,暫時是空中樓閣。   

Skype是典型「好睇唔好食」的科網公司,永遠「看明天」─「有了用戶(或眼球)後,我們一定找到賺錢方法。」這類公司的特點是無甚策略,管理層邊做邊變陣,總之變到賺到錢,或者變到被人收購。   

投資者本以為韋特曼是科網業較踏實、謹慎的企管人,她多年來主要憑內部增長發展eBay規模,不被併購熱潮迷倒,但最後也墮入「協同效應」陷阱。韋特曼未來一段時間最大挑戰就是為收購Skype作出實實在在的交代,傳媒已開始不耐煩,相信股東的耐性也好不了多少。   

我近日留意到另一間「永遠看明天」的科網公司,就是令「巴士阿叔」聲名大噪的錄象網站YouTube。YouTube瀏覽人次寵大,收入低微,但市場人士一致認為YouTube未來收入潛力甚大,總之「有用戶就一定有錢搵」。我看YouTube找到如韋特曼的「協同效應」追求者買起的機會比賺到錢高得多,YouTube管理層應集中火力向這方向進發。

空頭支票公司

節錄自-[July 24] 孔少林原是物語

假如我是上市公司負責人,我最希望股東給我寫一張空頭支票─「你鍾意做就點做」。什生意模式、企業策略、盈利預測等責任,一一拋諸腦後。管理層對股東只須說一句話:「你信我啦」,世界多美好!   

我不是發夢,世界上真的有「空頭支票」上市公司。過去二年,逾五十間「空頭支票」公司在納斯特市場上市,集資額逾十七億美元。「空頭支票」上市公司正確名稱是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即是公司上市的時候全無業務,集資目的是為日後收購業務,投資者不是投資在一項已知的業務上,而是投資在他們信任的管理層身上。   

投資者不會在SPAC招股書裏找到披露漏洞或「前言不對後語」情況,因為招股書寫得清清楚楚:「我們沒有業務,上市後是純現金公司。」投資者認購SPAC股份的時候,不知道公司日後會收購什業務,完全信賴管理層的眼光。納斯特對SPAC規管相當嚴格,包括集資額至少85%須放進一個信託基金用作收購業務用途、上市後十八個月內須宣布收購、收購須獲得至少八成股東通過等。   

已上市的SPAC之中,有不少是由香港人策劃,打出中國概念旗號,大受美國投資者歡迎。SPAC投資模式跟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有相似地方,都是先集資後投資,須信賴管理層或基金經理的眼光;投資者甚至認為SPAC比私募基金更穩健,因為受交易所甚嚴格規管。   

我在想,香港其實也有「空頭支票」上市公司;它的名字是創業板。創業板跟SPAC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創業板公司上市後二年內不能改變現有業務,但環顧已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不是改變了營運方向,便是淪為空殼公司等待變身,跟「空頭支票」上市公司分別不大。港交所不如參考SPAC成功之道,為創業板增設「空頭支票」類別,廢除二年內不得改變業務、上市前須專注有單一業務等令人不便的條例,索性把創業板變為名副其實的「買家自負」市場。

外向=魅力=成功

節錄自-[July 21] 孔少林原是物語

在我們心目中,成功領袖的特徵是性格外向,舉手投足充滿魅力,待人接物八面玲瓏。即使不告訴你誰是老闆誰是下屬,你也可輕易在一個雞尾酒會中分辨出來。可是,「魅力」等於「成功」這傳統智慧近年受四方八面攻擊,處於崩潰邊緣。   

新經濟企業急速冒起,科技界領袖「人辦」是性格內向、頭髮蓬鬆的微軟主席蓋茨,他令我們對魅力型領袖的定義動搖,但亦不時自我安慰,蓋茨是一個例外。近年備受推崇的企管書《Good to Great》徹底破壞魅力型領袖的神話,作者Jim Collins訪問多間成功企業,他的結論是,魅力是企管人上位的性格障礙,成功企業領袖絕少是從外聘請回來的魅力型領袖,大部分是從內部提升,共通點是循序漸進爬升上位,性格謙虛至內向。《Good to Great》一紙風行,全球「古肅」一族齊齊歡呼。此外,企業管治衛道之士大聲疾呼:造假賬的高層通通魅力爆棚。  

其實,我們都知道,通往成功路途並非單一,各師各法,總之成功領袖沒有固定模樣,可以是魅力型,也可以是「古肅」型。我較有與趣的是,「內向」是否代表沒有魅力?性格內向的領袖是否不容易成功?   

首先,我認為內向不等於怕醜。內向型領袖較喜歡處於自我感到舒適的環境,但他們身處雞尾酒會也會「滿場飛」,若我們細心觀察,會發現他們「滿場飛」的持久力不足,因為是裝出來的,他們通常在適當時候靜靜退席回家「充電」。由此可肯定內向型領袖可製造出外向的幻象。   

我對不少內向企管人成功爬到領袖位置不感出奇,因為不多說話很容易被視為冷靜和充滿智慧;在現實生活,性格內向通常代表少講多做,最重要是先想後講。領袖最辛苦的工作,是要作出抉擇;內向型領袖不理會人家怎樣看他們,只專注這件事應該怎樣做對和做好。   

「內向」、「外向」、「魅力」、「古肅」,全都可以是領袖的特質。可肯定的是,你不容易分得出在雞尾酒會中談笑風生的領袖,是真情流露抑或是演技了得。

印度概念股

節錄自-[July 21] 孔少林原是物語

近日佐丹奴(709)引起市場注意,原因是股價不斷下跌,然後傳出主席兼行政總裁劉國權在低位入市增持,股價果然止跌回升。內幕人士買賣相關股份,對股價是否有啟示作用,這課題多年來被財經學者反覆研究,結論不甚統一。我傾向支持彼得林治的一派:內幕人士售股可能有許多原因,例如真的有負面消息即將公布,但也可能是當事人需要現金買樓或還債;至於購股的原因通常只得一個─看好。   

我近日對佐丹奴也感興趣,原因不是內幕人士增持,而是讀到一篇介紹中東的雜誌文章。原來佐丹奴在中東杜拜的聯營公司自1993年開業,至今分店數目已逾一百二十間。佐丹奴的衣服,款式不花巧,價錢適中,大受中東顧客歡迎。   

文章指出,佐丹奴杜拜聯營公司過去十年每年生意增長超過二成。我立即翻閱佐丹奴年報,佐丹奴持杜拜聯營公司二成股權,2005年錄得盈利五千五百萬元,佐丹奴分佔盈利一千一百萬元。相對佐丹奴2005年逾四億元總盈利,杜拜業務的一千餘萬元貢獻不大,但啟發意義毫不簡單。   佐丹奴從以香港為基地的時裝集團,近年發展分店網絡至內地、台灣、新加坡等主要市場,佔營業額約七成;次要市場包括澳洲、日本、南韓等。從業績分布可見,佐丹奴業務在華人為主的市場較受落。在衝出香港過程中,佐丹奴在歐美和日本市場不是遇上本土勁敵,便是發現它的價廉便服不大受落。   

佐丹奴管理層處事作風穩陣,發展模式循序漸進,從內部增長,過去五年營業額平均增長均是單位數字,對增長型投資者來說不夠刺激。杜拜業務的成功對我最大啟示是,中東市場的消費者,他們的口味接近龐大而正被開發的印度市場。2005年佐丹奴年報關於「新市場」這部分,內容寥寥數字介紹佐丹奴將在印度開設分店;我認為管理層不想「打草驚蛇」,特意不說太多。   

佐丹奴2006年業績驚喜不會大,盈利水平應該跟去年相若。佐丹奴現金充裕,過去一年派息比率逾九成,即使2006年盈利跟2005年不變,現價代表周息率六厘,對股價有一定支持。我認為,佐丹奴值得穩健型投資者留意;同一時間,我會緊貼留意佐丹奴印度市場發展的動態。

我們不是笨蛋

節錄自-[July 20]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本來不想再提香港普選的課題,因為各方的討論已不少。但最近又再頻頻聽到「一人一票普選,未必是最好的機制,有些地方成功,有些不成功」。的論調,以支持香港推行普選宜慢不宜快,不禁無名火起。   

香港市民又不是笨蛋,怎會不明白這道理?南韓的民主制度成功,雖然政治對抗尖銳,國家卻愈鬥愈旺。台灣人人喊民主,年年有選舉,可惜台灣法治制度不健全,賄選問題嚴重,所以行了十七年冤枉路;這些情況香港市民都非常清楚。現在又不是十九世紀歐洲剛開始普選制度,經過這多年,稍為讀過歷史或多看一點新聞的市民,都明白民主制度的可行與不可行。   

然而,香港依然有幾十萬人上街,正是因為我們認為時機成熟,香港推行普選比欽點更有效益。香港有良好的法治基礎,有廉潔的政府及選舉,發生賄選問題機會較少。香港沒有種族、宗教問題,不用擔心普選後有族群分裂。香港市民有良好的教育,是經濟動物,文明兼冷靜。爭取民主,最激的只是「長毛」,最惡的也不過是黃毓民,與其他國家相比,小兒科而已,香港不會因為普選而亂起來。   

而所謂「香港政黨發展不足,從政人才不夠」更是廢話,這根本就是雞與雞蛋的問題。民建聯的滲透力不少,地方工作也做了很多,黨內的曾鈺成極有辯才,在立法會時常侃侃而談。幾位大狀有心有力,對法制熟悉;在西方國家,也有不少領導是律師出身。如果確定2012年普選,政黨有機會變成執政黨,它們自然會大力推廣及發展。如果知道從政可以出頭,香港不少「醒目仔」新血自然會投身政界,哪怕沒有人才?假使到時各政黨依然毫無表現,難道我們不會選曾蔭權嗎?如果曾特首是普選產生,有認受性,又怎會在推行政策時舉步維艱?香港人要爭取民主,並不等於一定要選民主派的代表。這件事,我們分得很清楚。   

所以,反對普選的各位,可以簡單地說祖國領導反對,擔心選出來的團隊不聽號令,卻千萬不要當香港人是白癡,總是說一些「民主制度有好有不好」的笑話,拜託拜託。

十年內一定要退休

節錄自-[July 20] 孔少林原是物語

我「買」DVD影碟的積極程度遠勝「看」DVD。我曾作粗略計算,以我現在的DVD儲存量,相對看DVD的速度,今生今世也看不完家中的DVD;許多人擔心退休後無所事事,我已選定看影碟為退休生活的一大樂趣。可是,我的退休計劃存在隱憂:錄影機技術正面臨巨變,由松下和微軟牽頭的HD-DVD制式,跟由新力和迪士尼牽頭的Blu-ray制式火併,爭奪「高清」錄影機技術一統天下的寶座。即是說,我退休之時,數以百計DVD的命運是可能變為昔日的錄影帶。   

每次讀到「高清」錄影機制式紛爭的新聞,我都很「心涼」─期望二個陣營爭執下去,繼續不能達成制式協議。HD-DVD錄影機已推出市場,Blu-ray錄影機也計劃下半年推出,現在「高清」錄影機價格相當昂貴,而且只有小量片商推出「高清」影碟,短期內只屬小眾玩意。我很想知道的是,「高清」技術會否全面取代目前的DVD技術?我的珍藏會否變成古董?   

綜合業內人士的分析,答案是現在DVD制式的地位十年內仍然相當鞏固,原因是銷售DVD已成為全球片商的「無敵搖錢樹」。片商拍一齣戲,理論上收入來自包括戲院票房、售播影權予無線及有線電視台、或提供video on demand服務等。但近年DVD價格不斷下降,大受消費者歡迎,已成為片商開戲的主要推動力。   

最近一年,DVD銷量無疑出現疲態,預計未來幾年銷量增長已不復當年勇,但仍佔片商超過一半收入,未來一段時間仍是片商的收入支柱。因此,片商已不顧消費者是否厭倦,不斷推出「特別版」、「終極版」、「特別終極版」等,賺得幾多得幾多。   

DVD大受消費者歡迎的另一原因,是得到零售商配合。一隻DVD從片商到消費者手上,過程簡單兼快捷,而且售價愈來愈大眾化,DVD已成為超市的主打貨品。現在,片商、零售商、消費者都下重注在DVD制式上,全世界一面緊貼未來制式變化,一面希望現有制式繼續運作下去。   

十年內不會變?即是我要在十年內退休……

空氣換磚頭

節錄自-[July 20] 孔少林原是物語

我最近要買一隻名貴手表作送禮之用,因為缺乏經驗,事前向朋友取經,才敢走入表行。經過這次經驗,我對名貴手表定價系統增多了皮毛認識。原來名貴手表定價只具指示作用,沒有人以定價交易;即使是「生客」,也會得到定價七折至八折的折扣,「熟客」的折扣隨時不止這數目。我在想,有沒有人走入表行,二話不說以定價購買手表?   

另一行業同樣以定價作指示作用的是傳媒,相信年中沒有多少客戶是按照廣告收費表(俗稱rate card)購買廣告,大部分客戶都享有不同程度折扣。電子傳媒廣告定價更考功夫,因為廣告邊際成本近乎零,傳媒廣告部負責人不時面對大平賣的誘惑。電子傳媒廣告時間俗稱air time,即是空氣,賣不出的air time就等於浪費了;可是大減價傾銷,又擔心影響來自其他廣告客戶的收入。假如傳媒推出「last minute套餐」,例如播出前一小時廣告費三折,很多客戶寧願「執死雞」,這樣會拖累傳媒整體收入。因此,電子傳媒的廣告定價策略是一種藝術。   

最近鳳凰衛視(8002)宣布跟觀瀾湖高爾夫球會簽署易貨(barter)協議,以作價九千八百萬元的air time換取一幢估值為同等價值的別墅。以貨易貨在現代商業社會甚為罕見,鳳凰衛視這宗交易充滿「創意」。   

鳳凰衛視也非常坦白,指簽署易貨協議的原因是公司「無實質上的現金流出」,而且「廣告時段容量尚未飽和」。即是說,不想浪費賣剩的air time,與其賤賣,不如換一幢別墅回來。這樣做,一方面不會影響其他來自其他廣告客戶的收入,因為九千八百萬元air time 究竟是以rate card多少折扣來定價,無從得知;假如易貨以rate card面價來定價則更佳,可向其他廣告客戶吹噓─「你們買得很便宜」!   

觀瀾湖管理層不是泛泛之輩,你以rate card定價,我也可找「相熟」評估師估值。相信不少讀者是觀瀾湖會員,下次到觀瀾湖,可順便看看鳳凰衛視擁有、估值九千八百萬元的豪宅是怎模樣;地址是蔓菲亞區第V5E3棟。

熊貓數

節錄自-[July 19] 孔少林原是物語

海洋公園剛簽署五十五億元貸款合約,擴建工程隨即展開,新景點和機動遊戲數目將大幅上升。最引人注目的,是預計2008年落成的全新熊貓館。我跟親友做了一個粗略調查,水母館近期雖搶了不少風頭,但海洋公園鎮園之寶始終是熊貓「安安」和「佳佳」。新熊貓館可容納四隻熊貓,可見海洋公園管理層對熊貓吸引遊客入場的能力十分緊。   

假如海洋公園是上市公司,投資者應留意「安安」和「佳佳」的身體狀況,牠們的健康將直接影響收入。「安安」和「佳佳」年齡分別是十九歲和二十八歲,「佳佳」已步入晚年,近年身體頻頻出現毛病,於是海洋公園向內地政府申請另外一對熊貓來陪伴「安安」和「佳佳」,據聞未獲正式回覆。   

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讀到一篇關於熊貓的文章,對「熊貓經濟」加深了認識。原來香港回歸祖國,令海洋公園省了一大筆支出。   

市民對熊貓的熱情,不是香港獨有現象;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飼養的「添添」和「美香」去年產下「泰山」後,動物園的熊貓網站每月瀏覽人次逾二百萬,入場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五成。熊貓是稀有動物,加上外表可愛,是全世界動物園夢寐以求的動物。不過,文章指出,不管熊貓為動物園帶來多少額外收入,都不能填補飼養熊貓的龐大支出。文章計算飼養一隻熊貓每年平均支出是二百六十萬美元。我立即為海洋公園計數:四隻熊貓每年支出豈不是八千萬港元!海洋公園去年總收入只有六億港元,單是養熊貓就花去八千萬港元,財政隨時出現問題!   

細看之下,飼養熊貓支出分為三部分:一、飼養熊貓每年支出約一百萬美元;二、每年付予內地政府「租借」費用約一百萬美元;三、支付內地保育熊貓費用六十萬美元。在八、九十年代,美國動物園爭相向內地政府「買」熊貓,作為動物園的「搖錢樹」,後來美國政府立例規定動物園引入熊貓,必須同時資助保育工作。目前位於四川省的多個熊貓保育中心,大部分經費都來自美國多個動物園。   

在熊貓事宜上,海洋公園當然交出「中國心」,一來慳回租借熊貓和保育費用,二來希望創造「一園四熊」盛世,為擴建計劃打下強心針。

兩隻牛的故事

節錄自-[July 19]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有一個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社會學笑話,是圍繞兩隻牛的:   

社會主義—你有兩隻牛,政府把一隻充公,然後分配給你的鄰居。   

共產主義—你有兩隻牛,政府把牠們充公,然後分配部分牛奶給你。   

納粹主義—你有兩隻牛,政府把牠們充公,然後把你殺死。   

官僚主義—你有兩隻牛,政府把牠們充公,宰了其中一隻,從另一隻身上擠牛奶,然後把牛奶倒掉。   

港府剛推出的銷售稅諮詢文件建議,假設稅率訂為5%,可帶來三百億元收入,但其中五億元是行政費用,九十五億元是用於寬減及補償低收入家庭的措施,餘下二百億元才是政府的額外收入。另一方面,政府又強調推出這套稅制改革方案,並非為了增加收入,額外稅收將成為調低現在稅項的空間,包括薪俸稅和公司利得稅。   

政府應該清楚向市民交代,花掉五億元的行政費用、讓官僚徵收這三百億元回來後、再從新派出街,實際意義何在。那些低收入家庭,每年在日常衣食住行繳納了幾千元銷售稅(根據政府計算),然後可獲得二千元「回贈」,以及三千五百元的差餉和排污費減免。花了那多人力和物力,低收入家庭就打個和,政府亦只得個桔。另一方面,如果你是所謂「高收入家庭」(每月開支三萬七千七百五十元),因為亦繳交薪俸稅和個人入息稅,就可以從減稅得到間接津貼,政府說你也不會吃虧。這樣的一個建議,你看像上面笑話中的哪一種主義?   

政府說,「擴闊稅基」是為人口老化問題未雨綢繆,而人口老化對消費稅收入不會有影響。原來,花上那多力氣,又牛、又擠牛奶,目的就是在你和我退休之後,仍然可以在我們身上徵稅!

大家肥

節錄自-[July 19] 孔少林原是物語

目前在香港股票市場,要投資零售餐飲業,通常都會想起孖生兄弟大家樂(341)和大快活(052),這二家公司都不約而同開拓內地市場。大家樂內地現有一百二十間分店,大快活只有九間。我看過它們的餐牌,不論是款式和味道都十分港式,相信不少光顧的都是出差的香港人。投資者如想投資內地零售餐飲業,香港市場選擇甚少,不過這個局面快將被打破。英國私募基金3i日前宣布,以約二億元人民幣入股內地「小肥羊」餐飲連鎖店少數股權。3i在中國投資的項目,比較受注目的有中芯國際(981)、海灣控股(416)、巴黎春天百貨及分眾傳媒等。3i正式入股小肥羊,目的相信只有一個──小肥羊密謀「上市」!   

經常到內地出差和消遣的香港人,對小肥羊相信一定不會陌生。小肥羊火鍋成立於1999年,源於內蒙古包頭市,據說小肥羊所出售的,是按照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古法改良的蒙古火鍋,滋味獨特,羊肉(除海外市場)全都由內蒙錫林郭勒大草原運送到全國各地,火鍋湯底採用六十多種中草藥調配而成,以「不加料、涮羊肉」的火鍋吃法,在中國闖出名號。現在小肥羊全國有超過七百家分店,位列2005年內地餐飲業百強第二名,僅次旗下食肆有多個品牌的肯德基及必勝客等的百勝集團,以單一品牌來說則已排第一。小肥羊商標亦同時當選為「中國十大最具成長力馳名商標」。去年小肥羊營業額突破五十億元人民幣大關,比大家樂2005年度業績還要多約五成。   

古時蒙古人強烈的擴張欲望,在今天商業社會活生生地重現。小肥羊火鍋在海外市場迅速擴張,香港分店應該已開了四家,今年5月亦已進軍澳門和台灣地區。小肥羊已經準備在未來三年內,令全球分店總數達二百六十到二百七十間,也可能在日本、南韓、新加坡甚至歐洲亮相。   

小肥羊的上市之路,相信走得絕不容易。第一大難題是打假:小肥羊自出名後,不停受到「群羊圍攻」,西安小肥羊烤肉館和陝西小肥羊實業曾經告上法院,阻止「小肥羊」註冊成商標,最近才判小肥羊勝訴。小肥羊自創立以來,已花了超過五億元人民幣用於品牌宣傳和保護、打假、維權及商標註冊等。第二大難題相信是股東太多,據內地傳媒報道,小肥羊集團2005年底共有四十七位股東,二位創辦人張鋼與陳洪凱只佔約四成股權,相信這些新股東不少都是幫忙「攻城掠地」擴張的「老臣」或是供應商。如果將來上市的話,利益分配可能很困難,各原股東的意見,肯定比由家族經營的生意要多。   

看形勢,「小肥羊」如果上市價格合理,有機會成為投資者眼中的「中國大家樂」,令食客和投資者都「大家肥」!

賣花讚花香

節錄自-[July 18] 孔少林原是物語

銷售稅在香港二十多年前已是中學辯論比賽的題目,沒有什還未被討論過的論點。支持銷售稅最力者,除了唐英年外,就是各大小會計師和稅務學會。有專業人士支持的政策,我們這些小市民應該有信心嗎?   

且慢。反對銷售稅的其中主要理由,是其行政費十分高,好比「水瓜打狗」;而且愈是加入減免機制以減輕對低下階層的影響,行政費比例就愈高。行政費對你和我是成本,但對會計師來說卻是龐大的新商機。會計師高唱香港有需要擴闊稅基,也就是希望政府有更多收稅機會,而每個收稅機會代表收稅者和交稅者都可能須要聘請會計師幫忙,他們作為中間人,必定得益。會計師唱好銷售稅的同時,有沒有可能主要是為自己的業界盤算?   

同樣情況,在公平競爭立法討論上也出現。民生派議員贊成,商家派反對,表面上合情合理。但一些法律界人士打中立客觀的旗號支持立法,似乎沒有任何避嫌之意。外國經驗顯示,反壟斷法的官司往往一打經年,最終消費者有否得益成疑,但肯定控辯各方都養肥了不少律師;而且每個國家都往往成立一個機構專門調查和處理投訴,於是又創造另一批肥缺。所以,政客和律師支持訂立公平競爭法,不管是否算是直接利益衝突,起碼有瓜田李下之嫌。   

雖然我有不少當會計師和律師的好朋友,我也要奉勸各位:專業人士對政策的意見,未必一定適合你和我。本來賣花讚花香無可厚非,但香港人對專業人士向來特別尊敬,有時連獨立思考能力都會因而忘記。就算大家不相信我,也應聽聽林行止先生的意見:「收取費用的專業人士,不管是會計師、律師、經濟學家……的原則相當具彈性,有時甚至待價而沽,零售批發都行……」(5月26日林行止專欄)

施丹,你小孩不如

節錄自-[July 18] 孔少林原是物語

今期《Sports Illustrated》雜誌專題故事是〈他們在哪裏〉,訪問數十位退休運動員,談近況,回想當年;其中一位是職業籃球員羅素(Bill Russell)。假如今天找來頂級球評家選出過去五十年最偉大的籃球員,我相信獲最高票數可能是羅素,而不是米高佐敦,因為羅素贏了十一屆NBA冠軍(佐敦贏了六屆),因為他的防守打法改變了NBA歷史,因為他成名於美國五、六十年代,走過一段比佐敦艱難的路途。   

羅素在文章回憶五十年前代表三藩市大學隊出賽,在球場內外因自己的膚色而處處受歧視,許多旅館和餐廳不招待黑人,羅素所屬球隊經常要住得很偏遠及吃外賣,在球場上被出言侮辱更屬小兒科,有些時候黑人球員甚至受到襲擊,受襲唯一原因是黑人球員的膚色。羅素今天回想起,也感無限唏噓。記者問羅素怎處理這些不公平對待;羅素答:「我要在球場上戰勝對手。」   

施丹接受訪問,終於說出馬達拉斯出言侮辱他的母親和家姐。我聽罷感到十二分「反高潮」,原來他只是被人「問候」母親和家姐!施丹在自己的足球生涯最後一場比賽的最後階段,在自己為法國國家隊爭奪冠軍的最緊張時刻,他失去理智地做出一件傷害自己和傷害國家隊的瘋狂行為,而原因「竟」是被人出言侮辱。對意大利這一仗是為國家隊而戰,這場球賽太重要,施丹不可能因為馬達拉斯的任何說話而失去冷靜,我完全不能接受這藉口。我的姨甥仔最近也曾跟同學發生衝突,原因是他被同學叫「花名」,但他是一名幼稚園學生。   

至少我的姨甥仔肯坦白認錯,跟同學握手言和。施丹接受訪問拒絕認錯,更指出時光倒流他也不會改變他的行為。這還不止,施丹認為世事冥冥中註定,把他的行為歸咎「天意」;連神也被無辜牽連。施丹的自辯「核突」得令人發笑。   

施丹不錯是一代球王,但他從來不是球場上的「謙謙君子」。他的足球生涯最後的一面紅牌,是第十四次被逐出場;他用頭撞向他人而被逐出場是有前科。這頭鎚其實很簡單:施丹是脾氣不好的球王,他在對意大利的激烈球賽中「火遮眼」,突然間失去冷靜,做出愚不可及的行為。施丹在賽後自圓其「頭」,為他的球員生涯畫上令人難以原諒他的句號。   

對於全球各地有許多人為施丹的行為辯護,我感到震驚-為什世事變得黑白不分?難道我們應同聲譴責羅素當年選擇在球場用勝利來「擊倒」對手是懦夫行為?

總之要贏

節錄自-[July 17] 孔少林原是物語

五十多年來,每年聖誕節舉行的雪梨至霍巴特(Hobart)帆船比賽是全球帆船界的矚目盛事。1998年的比賽,表面上跟往年一樣,一百一十五艘帆船在風和日麗天氣下從悉尼港出發,之後發生的,卻成為國際要聞。原因是,比賽途中天氣突變,出現巨大風暴,有參賽者報告遇上四十多呎高巨浪,一場帆船比賽變成求生歷險記。最後只有四十四艘帆船抵達終點,五艘帆船沉沒,六名參賽者死亡,是近代帆船比賽史上最嚴重的海難。第一艘衝過終點的帆船,是由美國人駕駛,船長是甲骨文(Oracle)創辦人兼主席埃利森(Larry Ellison)。   

我想起這宗海難,是因為想起一位在美國工作的朋友,他曾在甲骨文工作,離職後抗拒接觸關於甲骨文的一切,堅決遠離甲骨文軟件,寧願採用甲骨文對手的產品。幾年前,這間軟件公司被甲骨文收購,他立即光顧另一名甲骨文的對手;最近這間公司又被甲骨文收購。根據我朋友公司的軟件需求,他已到了別無選擇的地步。最近他跟我說:「我只是想離開甲骨文和埃利森的影子,但始終離不開。」   

埃利森凡事都要贏,不論工作或遊戲。他已六十二歲,身家估計達二百億美元,熱愛人生,享盡天下榮華「過癮」事,但他仍然不斷要贏下去。埃利森曾淡出甲骨文,但近年又重新投入工作。他的最新「玩意」是四周公開發表他對軟件業的「願景」。   

埃利森眼中的軟件業,是新經濟的終極境界:乾淨、低生產和分銷成本、公司規模可無窮無盡地增長下去。他認為,新經濟企業走的路跟舊經濟一樣,是市場必定走向整合,最後剩下小量實力雄厚的營運者。目前市場仍有數以百計的軟件公司,屬不健康現象;軟件業需要的,是一位有實力、有志氣的併購者,去加速軟件業新陳代謝過程。埃利森認為,宿敵微軟作風太霸道和令人討厭,因此甲骨文不得不負上整合軟件業的重任。過去二年,甲骨文花了逾一百七十億美元收購同業,甲骨文的對手數目愈來愈少,所以我朋友的處境並不罕有。   

埃利森現在最醉心的工作,是四處游說對手:面對現實吧,你們自己是不容易生存下去的。

一心二用

節錄自-[July 17] 孔少林原是物語

今個夏天,大家在街上會隨處看到穿一對色彩繽紛、外型特別的「膠拖」四處活動的「型人」;風靡美國的Crocs輕便鞋已登陸香港。   

製造Crocs的橡膠物料,最初由一間加拿大公司發明。這種物料的特性是防滑、防臭,隨體溫軟化,順貼足部線條,主要用途是製造舒適鞋。2002年三個熱愛帆船運動的美國人改良為帆船鞋,大受帆船發燒友歡迎。於是他們索性創業,收購這間加拿大公司,把橡膠物料申請專利權,重新包裝為時尚輕便鞋。 Crocs一推出市場便大受歡迎,過去三年每年生意額以倍數增長,去年售出逾六百萬對,營業額達一億美元。今年2月,Crocs在納斯特上市,集資二億美元。   

穿顏色鮮艷的Crocs在街上走很容易引來目光,在股票市場屬新丁的Crocs也引來投資者另類興趣。Crocs現市值達九億美元,屬小型上市公司,本來不大為人注意,但產品太出風頭,惹來大量不速之客─專門沽空股票的淡友。Crocs的沽空比例達25%,即每日平均成交股數每四股就有一股是沽空的,屬非常高水平。   

Crocs沽空比例高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淡友認為Crocs是一種fad,即三分鐘熱度、不能持久下去的風氣。什是fad?早幾年前本港大行其道的日本芝士蛋糕就是fad,葡撻也是fad(我希望關於「巴士阿叔」的一切都是fad,不然一年後香港人還在談論這話題,我們的社會人文質素不知淪落至什地步)。上市公司主打產品是fad,本身不是問題,因為短期內賺大錢並無不妥,重點是公司能否在熱潮退卻之前善用資源,盡快把業務多元化。   

根據我觀察,靠fad發達的公司不容易在短時間內發展出其他業務,因為短期盈利蒙蔽了管理層的眼睛。以Crocs為例,它目前的產品只限於不同款式、不同顏色的鞋,以及小量裝飾品,情況是貨如輪轉,錢從四方八面湧進來;但錢愈賺得多,愈容易令人迷失方向。Crocs管理層的當前急務,應該是投入時間和金錢去發展其他非鞋類產品。問題是,上市公司管理層跟香港政府高官不同,大部分不懂得一心二用,只懂得賺取眼前的錢,不懂同時為長遠前景定下計劃。看到Crocs生意應接不遐,淡友心裏大喜。

一倍市盈率

節錄自-[July 1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室內無線電話銷售商新確(1063)宣布以五成溢價發售新股予日本Uniden,在工業股低迷的今天,竟然有人願意以高於市價五成作收購;加上新確去年盈利倒退九成,買家仍未有被嚇怕,究竟什葫蘆內賣什藥?   

新確經營設計及銷售室內無線電話,主要市場為歐洲。隨歐洲買家向中國大陸生產商採購無線電話增多,新確在2002至04年錄得可觀盈利增長。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且製造成本上漲,去年新確盈利由前年的九千六百萬元,大幅減少至八百萬元。2005年的業績公布後,股價應聲下挫,但周三在公司宣布配股消息後股價急升,反映市場看好這宗交易。   

然而,細看交易條款,這宗交易對Uniden相當有利。新股東Uniden是東京上市的無線通訊設備商,入股後將持有新確二成股權,成為最大股東,並將引薦六名人士加入新確董事局。合約列明,新確須向Uniden採購室內無線電話,今年採購金額上限近九億元,明年為二十九億元,2008年為三十七億元。根據新確管理層所言,採購上限是未來實際採購金額的合理期望。一直以來,新確的唯一供應商,是一間新確的合營公司,供應新確全部產品及物料;新確表示,將把採購逐步由原來的供應商轉往Uniden。換言之,Uniden收購新確股權之餘,也將逐步取得新確這間新客戶的全部訂單。Uniden可從這批新訂單中賺取多少利潤呢?   

Uniden上個財政年度營業額八百五十七億日圓,純利五十億日圓,為營業額5%以上。假設向新確供貨的利潤維持在5%,以明年採購上限計算,二十九億港元可產生一億四千五百萬港元利潤。   

今次入股新確,Uniden所付出一億四千四百萬元,這筆投資,可從新確的訂單上賺回來,單計明年銷售予新確所產生的利潤,已足夠回本,「市盈率」一倍,便宜至極,這還未計2006和08年兩年的收入,以及新確未來派發的股息。   

從此,新確唯有依賴最大股東作為其單一供應商,採購價格毫無周旋餘地。雖然公布上說明,新確向Uniden買貨的價錢將緊貼市場價格,但由於室內無線電話產品各有不同,相信很難找到客觀市場標準。   

Uniden入股新確的買入價是一元七角五仙,投資之同時連帶優惠條款,即額外生意額。小投資者沒有像Uniden所享的優惠,怕且不能以該買入價作為評估新確價值的指標。

我們都有施永青

節錄自-[July 14] 孔少林原是物語

免費報紙《AM 730》不是上市公司,但透明度相當高。大股東施永青在自己報紙的專欄不時透露經營狀況,同時樂於跟其他傳媒分享辦報心得。最近施永青接受訪問時透露,《AM 730》去年7月創刊,本來打算打破《都市日報》十四個月達收支平衡的紀錄,可是由於對手《頭條日報》故意壓低廣告價格,《AM 730》目前每月虧損二百多萬元,預期要推遲至今年年底才可收支平衡。施永青把最敏感的財務數據坦蕩蕩地公開,不愧是香港傳媒界的黃大仙。   

即使《AM 730》現況比預期稍遜,但辦一張新報紙能夠在二年內收支平衡,成績仍算是非常出色。根據本港三張免費報紙提供的數據,免費報紙已為讀者和廣告商接受,每日總印量逾一百萬份,廣告收入現況和前景不俗,成為本地報業一支實實在在、活力充沛的勁旅。   

反觀收費報紙市場氣氛愁雲慘霧,一是出糧也成問題,一是不停傳出賣盤消息,一是長期打減價戰;加上互聯網步步向平面媒體進擊,尤其年輕人好像已完全失去讀報動力,收費報紙果真大勢已去?最近一位報業大亨高呼收費報紙未死,還提出走出困局之路,值得注意。這位非一般大亨,正是他弄至其他報業大亨永無寧日、《都市日報》的創辦人Pelle Tornberg。   

《都市日報》創立只有十年,目前在十七個城市出版免費報紙,每日派發量逾七百萬份;以每日報量計算,已躋身全球三大報業集團之列。   

Tornberg認為,收費報紙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定位。今時今日生活節奏,讀者沒有興趣去閱讀由記者轉述外電或集體報道的新聞,因為電子傳媒在新聞上做得比平面媒體更具時間感和震撼力。再者,《都市日報》的成功,證明讀者想要的新聞是平鋪直、簡單、非政治化。收費報紙不應花太多資源在「人有我有」的新聞上,應盡用資深記者的人脈網絡和分析能力,發掘出新鮮題材,用新角度去提供有見地的評論。   

Tornberg認為,收費報紙絕對有得做,還可與免費報紙共存,但重點是定位要有特色,胡亂投放資源的報紙遲早被淘汰。他最感到莫名其妙的是,為何以知識為定位的報紙不斷走大眾化路線,擠進一個沒有出路的市場;他覺得收費報紙最大價值,是向讀者提供在其他媒體找不到的獨家及獨到評論,這也是讀者願意付鈔的動力。   

假如Tornberg所言不虛,香港哪些收費報紙有得做、哪些不容易做下去,這個局不難拆解。

好兄弟

節錄自-[July 14] 孔少林原是物語

市場一直流傳,由出售衛星電視予澳洲傳媒大亨梅鐸賺了第一桶金開始,李澤楷便對傳媒行業迷。早前市場便盛傳出其對電視廣播(511)產生興趣。及後當事人已作出否認,電視廣播股價亦回歸沉寂。正因為其他投資者對電視廣播暫時失去興趣,反而是重新評估電視廣播投資價值的時候。   

姑勿論李澤楷是否對電視廣播產生興趣,電視廣播的大股東邵逸夫伉儷的意向,其實更加重要。因為即使買家由尖沙咀排到沙頭角,如果賣方沒有興趣賣盤,交易根本不可能完事。如果賣方有意出售的話,那便好辦了,因為賣盤已變成既定事實,只是遲或早及價錢高低的問題而已。   

那,邵逸夫伉儷是否真的有意賣盤?二位電視廣播的話事人,分別已年屆九十八及七十一高齡。除非大股東可找到合適的繼任人,或真的對電視行業不離不棄、樂此不疲,否則出售控制權只是遲早的事。因此,市場傳聞李澤楷一旦成功出售電盈,將向邵氏伉儷提出收購旗下電視廣播的控制權,亦不是全無根據;而且即使買家不是李澤楷,亦會另有其人。   

對投資者更有意義的問題應該是:電視廣播這盤生意究竟值多少錢?去年電視廣播賺十一億八千萬元,扣除出售銀河51%股權錄得的特殊收益,經常性盈利十億五千萬元。   

盈利增長主要來自收益上升三億六千萬元;與此同時,在全球物價有持續上升壓力之下,電視廣播的營運成本竟然仍錄得九百萬元的下降─傳聞老闆娘方逸華控制成本絕不手軟,果然名不虛傳。無線一直喜歡起用新人,近年更有變本加厲之勢。電視迷只好嘆句友台太不爭氣,令本港欠缺足夠競爭壓力所致。   

自今年初開始,本港樓市日益淡靜,對電視廣告收益有負面影響;不過,在世界盃熱潮下,今年廣告收益應該可暫時「頂得一陣」。要電視廣播的盈利再上一層樓,關鍵仍然是「無線收費電視」與電盈的合作能否扭轉乾坤。去年收費電視業務錄得一億八千多萬元稅前虧損,只要收費電視業務虧損收窄,經常性盈利應該會有進賬。觀乎近期「無線收費電視」廣告氣勢如虹,虧損減少應無問題,至於能否於三兩年內完全康復,仍然要在「觀察病房」待多一會。   

假設電視廣播今年廣告收益沒有大變化,成本控制亦無進一步改善空間,惟收費電視虧損減半,全年盈利將達十一億五千萬元。以昨天收市價計算,電視廣播總市值大約一百九十五億元,以今年預測盈利計算,回報率接近6%。電視廣播作為一家具壟斷地位的企業,過去盈利縱有反覆,大方向仍然是向上,對買家來說應該有一定價值。過往電視廣播的市盈率一度高見二十五倍,以此作基準,潛在買家出價可能高達二百九十億元,相當於每股六十五元。至於邵逸夫伉儷是否心動,則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   

令人奇怪的是,近日電視廣播股價有壓力,反而持有電視廣播26%股權的邵氏兄弟(080),股價卻節節上升,令人懷疑是否邵氏投資價值更高。日前敝報「主板風景」版主陸文兄引述邵氏持有清水灣舊電視城重建項目,如落實可建樓面面積高達一百三十萬方呎,利潤高達三十億元。我遍尋邵氏兄弟年報,卻無所獲。年報對該地產項目應佔樓面面積多少隻字不提,只知持有電視廣播以外資產,扣除負債,賬面價值只有二億六千餘萬元,而有關重建項目設計圖則和計劃書將於7月下旬呈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至今邵氏在該項目上將獲利多少,仍然是個謎。   

究竟邵氏近日股價升勢,是重建項目好事近,還是市場炒邵氏出售電視廣播股權,仍然有待揭盅。我只知道,單計邵氏應佔電視廣播股權,市值已接近五十一億元,而以邵氏昨天收市價計算,市值是五十一億八千萬元,差距少於一億元。邵氏持有電視廣播以外、賬面值已達二億六千五百萬元的資產,即使不計算物業重建價值,邵氏的投資價值仍然稍勝一籌,但就要承受大股東賣股不派錢的風險。

免費全餐

節錄自-[July 13] 孔少林原是物語

世界上有免費的全餐嗎?有,還可以食足一個月,不過請你食全餐的公司隨時會餓死!   

中移動(941)放棄收購Millicom後,繼續有大新聞。上周末中移動突然宣布,從7月10日起,所有手機用戶在訂購包月移動增值服務後,將可享受一個月的「免費體驗期」(即是免費試用)。這項被中移動稱為「用戶權益升級」的行動,令內地眾多移動增值服務商如TOM在線(8282)、騰訊(700)、新浪、搜狐等遭受重創。   

中國的移動增值服務市場一直惹人垂涎。在香港,六個電訊商爭崩頭搶七百萬個用戶,話費已低至每分鐘不到一角;加上很多人不會用手機打中文短訊,所以增值服務基本上很難開拓。在內地,情況剛好相反,話費依然是每分鐘幾角,短訊卻只幾仙一條;加上內地人喜歡用短訊來傳情達意,短訊業務發展得相當快。去年中移動短訊量達近二千五百億條,增長近四成半,短訊普及率(短訊業務用戶數佔用戶總數的比例)達84%,絕對驚人。   

增值服務商看準商機,幾年前開始透過短訊、互聯網等渠道,向客戶提供下載鈴聲、圖片、音樂等收費服務,大受歡迎,造就了不少如TOM在線、騰訊、新浪等巨型服務供應商。內地人最常選用的增值服務模式是包月服務,即繳付一個固定月費就無限次使用,服務內容包括新聞、遊戲、天氣等,非常方便。但用戶通常貪新鮮,如果內容沒有新意,久而久之用量便會愈來愈少,因此用戶往往很容易忘記自己已訂購了增值服務,或懶得去退訂,又或不知如何退訂,造成大量內地稱為「沉默用戶」,即用戶不使用服務卻每月繳費,漸漸造成嚴重濫收月費情況,投訴暴升。中移動將在未來二個月提醒用戶已訂購的增值服務清單,讓用戶選擇是否續訂;以後更會在每月底再發短訊提醒用戶,徹底清理「沉默用戶」,增值服務商收入立即少了一大截。   

再者,在內地,一些不良的增值服務商利用一種名叫「WAP Push」的推廣方法誘使手機用戶訂購服務。用戶會首先收到一條短訊,打開短訊按下連結,就即時確認訂購,這是因為短訊內含有一些小程序所致(有點像垃圾電郵)。中移動有見及此,於是強制執行「二次確認」(Double-Confirm)流程,即用戶要確認二次,訂購才正式生效。   

清理「沉默用戶」及「二次確認」流程雙管齊下,短期內肯定令增值服務用戶數目大減;在收入下降之餘,還要資助中移動一個月「免費全餐」,增加開支。最令服務增值商擔憂的,相信是一個月免費試用期過去後,用戶對服務的新鮮感減低,到時會付費訂購嗎?在多重打擊下,TOM在線股價就在宣布當天跌近二成,騰訊、新浪、搜狐、空中網等無一幸免。但這都是小巫見大巫,在英國上市、主營國內增值服務的Monstermob,兩天內股價插水式下瀉近七成。   

一環扣一環,鈴聲、圖片、新聞等內容版權供應商,將是下一輪受壓的目標。在歐洲某些國家,鈴聲下載的收入已超過CD銷售。現在少了用戶下載內容,自不然版權收入亦減少,中移動收入也少不免受影響,因為訂購費是中移動跟增值服務商分賬的(中移動約佔15%)。訂戶少了,中移動分賬也稍受影響,但因為中移動財政狀況健全,少一些分賬,只傷及皮毛。   

中移動推出的新政策,看來對增值服務商很不利,相信最終結果是汰弱留強。能經歷這一劫而存活下來的,一定是比較優秀的服務商,它們的市場佔有率有機會提高。但這新政策帶來一個副作用,就是無形中扼殺一些有創意的小型供應商。   

創意工業初期都需要溫室培養,免費試用增加服務的推廣成本,相信很多小型供應商都承擔不來,最終造成大供應商壟斷市場。長遠而言,受害的只會是用戶和整個增值服務業。   

如何供應免費全餐,又不會導致小型創意供應商餓死街頭,值得中移動三思。

心碎而死

節錄自-[July 12] 孔少林原是物語

英隆前主席李萊突然心臟病發逝世,享年六十四歲。李萊家人透露他心臟健康一直良好,因此他的死完全是意料之外。我以為在愛情小說才會有「心碎而死」這虛構的死因,原來在商業世界也會出現。   

六個星期前,因英隆倒閉起訴李萊的審訊結束,陪審團裁定他詐騙等多項罪名成立,法庭原定今年10月宣判刑期。李萊的噩夢已持續了五年;英隆在2001年倒閉,過去幾年被認定詐騙和貪婪的李萊,成為全球商界頭號公敵,從高處跌落深淵,他這幾年的日子一定不好過。從英隆醜聞爆發,李萊堅持自己無辜,審訊期間表現出自己也是受害者,絕不是犯事者。他的死因明顯不過,是長期憂慮,最後「心碎而死」。   

犯過罪的人應得到改過自新的機會,特別是白領案件,因為白領罪犯大都聰明過人。假如他們願意把天賦投放在貢獻社會上,大眾多能得益,就好像「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Mike Milken)出獄後成為著名慈善家,為醫學界出了不少力。可是李萊「翻身」機會相對較微,一來他已六十多歲,法律專家預計他的刑期不會短;二來英隆案件案情太複雜,影響太深,牽連太廣。   

人已死,傳媒日後對李萊的評價應該不致太苛刻,相信將環繞李萊出身寒微、憑努力和創意創立英隆,最後英隆因假賬醜聞倒閉;簡單來說,李萊窮過、威風過、跌低過。可能有人認為李萊因心臟病發死亡,太「便宜」了他。他是在科羅拉多州Aspen高檔滑雪度假別墅中去世,據聞過程無甚痛楚。他未嘗過牢獄之苦,在法律眼中,他是惡貫滿盈。由於李萊正在上訴,法律專家指出,被告在上訴期間去世,這宗官司技術上未有判決。嚴格上,李萊是以清白之身走下黃泉。   

在極速資訊年代,即使李萊出獄後退隱天水圍,也無法遁形,街坊仍會談論這導致幾千人失業、幾千億財富蒸發的黑手。李萊在步向牢獄途中,想到自己餘生已無「翻身」機會,身體替他作出抉擇,「心碎而死」。

計錯數的高尚情操

節錄自-[July 12] 孔少林原是物語

隨李澤楷把盈拓持有的23%電盈(008)股權出售予梁伯韜擁有的私人公司,電盈和網通(906)之間的僵持暫告一段落,但相信電盈將繼續成為傳媒焦點,因為沒有傳媒相信梁伯韜是「為自己而戰」,大家拭目以待。   

我較有興趣細想李澤楷私人把十三億八千萬元現金以特別股息派發予電盈小股東。大股東賣股份,然後分錢給小股東,我從未見過。據傳媒報道,李澤楷在記者會表示:「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我賺到錢,但小股東受苦,大家都睇得到。」因此他決定把每股一元二角「溢價」派發予網通以外的小股東,斥資約十三億八千萬元。所謂「溢價」計算方法,是以盈拓出售電盈股份每股六元,減去麥格理提出收購電盈資產建議當日電盈收市價四元八角,即每股一元二角。根據這計算「溢價」方程式,他的邏輯是電盈宣布考慮出售資產,電盈股價上升,他個人持有電盈股份升值所產生溢價,現在把這部分的「溢價」拿出來跟小股東分享。   

我對這邏輯感到莫名其妙。假如李澤楷為在科網泡沫期間買入電盈的小股東感到心裏不舒服,把自己從電盈所賺的跟小股東分享,他以上的計算方法好像「離題百丈」。   

李澤楷從電盈所得到利益,應用以下方法計算:   

(一)盈拓售股予梁伯韜,套現九十億元;而李澤楷持盈拓75%,假如盈拓把現金作特別派予小股東,李澤楷可套現六十八億元。   

(二)交易完成後,李澤楷仍私人持電盈3%股權,以每股五元計算約值十億元。   

(三)2000年8月李澤楷私人配售電盈股份,當時股價十五元八角(五合一後,即相等於今天七十九元),套現三十八億元。   

(四)李澤楷持有電盈股份的成本價,是當年注入得信佳的中港物業和免費得來的數碼港發展權。我估計,這批物業成本不逾十億元;就假設是十億元。   

因此,李澤楷從電盈的得益應該是(一)加(二)加(三)減(四),等於一百零六億元,跟李澤楷現在打算派發的十三億八千萬元,相距甚遠。   

電盈股東買股票蝕了錢,心中口中可責怪李澤楷,但缺乏途徑向他個人或電盈索償。其實,李澤楷毋須把個人得益跟小股東分享,姑勿論具體金額應該是多少,他這決定非常罕見。李澤楷這一是一個個人「gesture」,我相信是李澤楷個人決定,非財務顧問提出的,小股東是否「領情」是另一回事。

大小通吃滯

節錄自-[July 11] 孔少林原是物語

從事生產皮革產品業務的卡森(496)去年10月在主板上市,上市不足一年便發出盈利警告,相信創下上市公司掛牌後最短時間發盈警的紀錄。卡森管理層把問題歸咎於原材料價格「意外上升」;至於短短「幾」月之內可以發生「幾」意外的事情,投資者這些皮革業外行人當然無從考究。我在本欄說了不知多少次,我不建議散戶認購新股;買遲總好過買錯,新上市公司隱藏很多陷阱,多觀察一段時間、多研究一兩份年報後才下投資決定,才是上上之策。   

卡森極速發盈警,再一次加深我對新股的偏見,不值多費唇舌。我較有興趣細看卡森上市保薦人瑞銀的角色。首先,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何瑞銀會接卡森這類公司上市的生意?瑞銀是一線投資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手執全球牛耳,近年股市、樓市暢旺,資產價格急升,瑞銀亞洲區財富管理業務更氣勢如虹。瑞銀證券業務在亞洲區名氣也是響噹噹,研究團隊連年被基金客戶選為亞洲最強,研究香港上市公司的團隊尤其出色。瑞銀怎會走近卡森這類規模勉強算是中型的公司?   

以瑞銀的名氣和規模,接一宗新生意,理應要通過重重關卡,包括「品格」檢查,尤其對新上市客戶底細所知有限,更須加倍小心。再者,瑞銀企業融資業務運作猶如一部龐大機器,接一宗新生意設有「最低消費」標準,即不論提供什服務,費用最少都要收到某個金額。卡森上市集資不足八億元,怎樣看也不似是瑞銀的「一杯茶」;相比之下,瑞銀去年最為投資者熟悉的保薦人生意是為領匯(823)上市,集資額逾二百億元。   

當然,任何公司都是從小做起,瑞銀投資銀行當日接這宗生意時,可能看到普羅投資者看不到的東西,就好像1972年遇上長實(001)李嘉誠。無論如何,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瑞銀的銀行家看到些什。   

卡森上市後不久,瑞銀研究部即撰寫報告,發出「購入」建議;這種「全套兼售後服務」是保薦人慣招,毫不出奇,但奇在卡森發出盈警後,瑞銀分析員不離不棄,維持「購入」評級。我在想,瑞銀有沒有後悔接了卡森上市這宗生意?

06世界盃之意錦榮歸

節錄自-[July 11] 孔少林原是物語

一個月前我的水晶球告訴我意大利將憑十二碼在決賽勝出,當時大家當我癡人說夢,「巴西死硬躉」方卓如更說要拆我招牌。講多無謂,成績最實際。   

意大利隊上半場表現較法國佳,可惜只能保持平手,下半場開始後明顯失色,就算後來調入上場對德國建奇功的迪比亞路和伊亞昆達,也未能搶回主動,最後只靠穩健的後防力保不失。意大利在上一場對德國時極力避免要十二碼決勝,今場終於難逃考驗。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英格蘭和荷蘭堪稱世界盃歷史上射十二碼最差的隊伍,今次意大利竟然在無比壓力下百發百中打破宿命,英格蘭和荷蘭隊實在應該借鏡,認真查找不足。   

法國隊之敗,也是無話可說。十二碼球二度射中門楣,一入一不入之間只是差之毫釐。很多人把敗陣歸咎於施丹莫名其妙的發火,以及查斯古特的腳頭不靈。其實,還有二個人不得不提,第一個是領隊杜明尼治,自從複賽階段意外地找到最佳陣容後,每場都是那幾個後備入替同樣的幾個球員,缺乏B計劃,對手當然可以安心部署。對手意大利領隊納比用盡所有可用之兵,變化較多,對自己的判斷和球員的能力都顯得較有信心。   

第二個間接罪人是亨利。有些球員平日球技出神入化,但每逢大賽關鍵時刻便腳軟。經過幾年來觀察,就算最忠心的阿仙奴和法國球迷都得承認,亨利正是這類球員。2001年的英國足總盃決賽,平日在聯賽蝦蝦霸霸的亨利屢誤戎機,被利物浦的奧雲二度偷襲得手反勝。個多月前的歐聯決賽歷史重演,亨利未能把握單刀機會,放生了落後的巴塞羅拿。今回世界盃決賽,下半場開始法國佔得上風,亨利的速度和扭波能力猶在,但偏偏最後關頭的一腳總是眼光偏差,最後甚至被調出。   

世人對於06世界盃的記憶,除了是意大利奪冠外,將會是施丹的那「愛心頭槌」。

06世界盃之事後孔少林

節錄自-[July 11] 孔少林原是物語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我的世界盃預測,個多月時間便橫掃全港大小球評家。世界盃未揭幕前,從5月29日的〈06世界盃之阿根廷黯然出局〉開始,緊隨〈06世界盃之鐵面無私〉、〈06世界盃之巴西宣告冕失敗〉、〈06世界盃之巴西必敗〉、〈06世界盃之當心兩黃一紅〉,直至6月7日(揭幕前二天)〈06世界盃之意氣風發〉,白紙黑字預測意大利憑十二碼奪得06世界盃。在個多月前以肯定語氣預測意大利會奪標,我環顧香港傳媒,都沒有見過。   

預測大賽冠軍誰屬,必先從後防開始。事實證明,賽事進入直路階段後,賽果大多是一球上落,嚴密防守未必帶來勝利,但容易犯錯的後防,卻令落敗出局的機會大增。德國縱有主場之利,但後防明顯是最弱一環,未對哥斯達尼加前,已曾被日本攻入兩球;準決賽失守,除了派路臨危妙傳格羅素值得一讚,也是德國後疏忽所致。英格蘭牌面不弱,但一天有艾歷臣領軍,加上十二碼逢射必輸,我算出他們會秉承傳統在十二碼敗北的結局,球迷應該一點也不意外。阿根廷雖然初賽教人陶醉,我也指出他們的球員多來自二流球隊,欠缺大賽經驗,不應被看好。   

預測最關鍵的一步,是巴西的命運。過去個多月,我在此反覆論證過巴西必定大熱倒灶,因為球隊防守力明顯有隱憂,但賽前賠率仍然熱爆,令賭波「可塑性」極高,只是等待稍具實力的對手出現而已。卡路士何故選擇施丹開罰球時整理鞋襪?初賽每場都被對手緊纏的施丹,又為何突然在中場找到那多空間?就算你不相信賭波論,也不能否認巴西各主將已嘗過捧盃滋味,細哨和卡卡等人又年輕,還有機會下屆再拚,鬥志成疑。同樣道理,如果施丹不曾贏過金盃,會不會在決賽使出「愛心頭槌」這樣瀟灑?   

算來算去,傳統勁旅只剩下決賽的兩隊。我以為意大利會在八強賽淘汰暮氣沉沉的法國,誰料後者竟然連首名出線也不保,但塞翁失馬,遇上「等待發生的意外」巴西,冷手執個熱煎堆。   所謂專家預測,通常會是:「我看好某隊,因為有某某坐鎮。」其實最合理的方法,應該是by elimination:「不會是某隊,因為防守水皮;也不是某隊,因為……剩下來最有冠軍相的就是意大利。」   

大家不服氣我這牙擦,就四年後南非世界盃再跟我較量。

再分析分析員

節錄自-[July 10] 孔少林原是物語

前言:巴黎上訴法庭剛完成審訊一宗歷時四年的官司,控辯雙方LVMH和摩根士丹利在宣判後同時宣布勝利。2004年名牌集團LVMH控告摩根士丹利及其分析員Claire Kent誹謗、誤導公眾、利益衝突等罪名,法庭判LVMH得值,判罰摩根士丹利三千萬歐羅;摩根士丹利不服上訴。上訴推翻原判關於分析員言論的部分,但維持摩根士丹利的言行對LVMH構成傷害。法官委任專家研究家罰款金額,LVMH打算索償一億歐羅。這宗官司備受全球分析員爭議,今次上訴法庭判決表面上為分析員平反,但實質上為全球分析員製造白色恐怖。   

重點:   

一、涉案分析員Claire Kent不是「二流分析員」,她連續九年被權威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選為全歐零售業最佳分析員。她仍在摩根士丹利工作,官司期間一直得到僱主支持,但問題是,假如閣下不是連年為公司搵大錢的「九連冠」分析員,公司會否「保」你?   

二、即使公司為了面子,不得不公開「保」分析員,可是所有人心底裏都認為是分析員口舌闖禍,弄至公司蒙受金錢和名氣損失,同事雞犬不寧,分析員往後日子一定不好過。   

三、Claire Kent的所謂誹謗報告,是把LVMH評級從「購入」降至「中性」,假如她把評級降至「沽出」,後果可能更不堪設想。分析員的恐懼,可解釋近年分析報告評級制度淪為沒有人看得明白的「密碼」,例如「三」、「市場同步」、「Buy on weakness」、「De-Accumulate」等。   

四、原來分析報告下面的一段disclaimer作用不大,分析員照樣可被上市公司起訴。   

五、上市公司財雄勢大,公司規模跟老闆面皮厚薄度成反比─規模愈大,面皮愈薄,老闆愈動輒動用上市公司資金打官司解決個人面子問題。身為打工仔的分析員遇上官司,好彩則有公司腰,不好彩就自己赤膊上陣;上市公司vs分析員這場對壘,分析員是以卵擊石。   

六、分析員應盡快把私人財產轉走,事先處理私人財產分配、「安家費」等安排,遇上官司必要時宣布破產。   

結論:只讚不批評的分析員不被基金經理認同,可是分析員出事後基金經理跑到哪裏?頂多贈一句:「我支持你,你日後要保重。」支持?不如律師費兩份?分析員要認清楚誰是朋友、誰是「塘邊鶴」。   

分析員是高危工作,壽命不會很長,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賺最多錢,然後轉行,兼且千萬不要跟僱主講「心」、說「長遠」;「支持」是不能用來供樓的。從今以後,我建議分析員努力為投資銀行部門搵生意(一定不會得罪上市公司老闆,而且賺錢最多,最能量化,年尾分花紅時可大聲指出:「這單生意我有份爭取得回來」)、寫報告時非常小心(發明一些含糊的建議字眼,例如「見步行步」)、見到上市公司老闆時記得保持真誠笑容(趁機低聲跟老闆解釋:「那份報告是我上司迫我寫的」)。   

Disclaimer:此研究報告根據「原是證券」已註冊「斷估無痛苦」分析法,撰寫過程包括道聽途說、憑空想像、靠估、改頭換面照抄、「馬後炮」等。報告內容可能真實,可能失實。人生無常,股票價格可升可跌,分析員有七情六慾,要養妻活兒,投資者謹記為自己的抉擇負責任。

飄來榴槤之香

節錄自-[July 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出外公幹,開完一整天會議,對我來說,一個人在外地,最好的節目是吃一頓地道美食。最近出差到新加坡找到好地方,可以跟大家分享。   

在香港已經式微的大排檔文化,在新加坡卻如雨後春筍,愈做愈旺。新加坡友人介紹在Orchard Road的Wisma Atrium裏面,有一個叫Food Republic的Food Court,大排檔入商場,食品種類包羅萬有兼有空調,舒舒服服。   

我早、晚餐去了幾次,實在不錯。先說早餐,有我喜愛的印度甜鬆餅(Roti)加拉茶,比牛角包配咖啡更合口味,香港吃不到。另外明爐慢烤厚多士,加「咖央」亦美味,如果怕甜可以改塗牛油,跟烚得外皮僅熟、裏面全生的雞蛋同吃,因為多士有一定厚度,所以能夠做到外脆內軟,香港茶餐廳現在做的薄薄一片,不對辦。   

晚飯時間,選擇極多。我試過而水準不錯的有串燒沙爹、馬來咖喱、椰醬飯、炒貴刁、醬油炒蘿蔔糕及客家釀豆腐撈麵,全部都是地道食品。做得最好,每次去到都大排長龍的是「豐泰」的「蝦仔麵」(福建炒麵)。福建炒麵的做法是將油麵和麵線,加肉絲、大蝦、鮮魷、蜆肉先炒熟,再加湯汁燜一燜,令麵線入味,所以應該叫福建燜麵。以前留學的時候,新加坡同學很懷念這道福建食物,所以我每次去新加坡總要試一試,可惜每次都失望而回;一是燜得太糊,一是淡而無味。今次試過「豐泰」的蝦仔麵,才見識真功夫,麵線不軟不糊,有鮮味,真是吃得「連汁都撈埋」。早餐時候見師傅剛開檔,請教之下,得知烹調重點,是用大量蝦頭加雞骨熬成濃湯,才有如此鮮味,難怪難怪。   

如果未夠喉,喜歡吃榴槤的話,可以驅車到Upper Serangoon Road的717榴槤店,專賣最頂級馬來西亞榴槤。吃榴槤要由淡至濃:D24清甜甘香,要先上。之後可以試「小種子」D1,果肉非常細小,外皮有點煙煙韌韌,味道極濃,久久不散,是極品。最後試XO,因為是老樹,最多肉,苦味最重,吃這個,已經是大學級數。試過這些真正的榴槤,回港後,很難再吃泰國的金枕頭。   如此一夜,應該可以心滿意足,回酒店早點睡。緊記不要在酒店升降機內打嗝,因為榴槤味會嚇死外國人。

團結就是力量

節錄自-[July 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內地燃氣設備供應商安瑞科能源裝備(8289)去年10月在創業板上市,不足一年便申請轉往主板掛牌,並已獲批准於本月20日轉板。當初先上創業板的原因,可能是它缺乏三年盈利紀錄,未能符合主板要求。   

2003年安瑞科賺一千萬元人民幣,翌年受惠於母公司注資,盈利增至三千八百萬元人民幣。去年上半年業績持續造好,相信若果不是急於上市,待今年才申請上市,應可累積滿三年的足額盈利紀錄,有足夠資格直接登上主板,毋須以創業板作為踏腳石,減省不少行政開支。從安瑞科的賬目看,去年公司的確有急趕上市的需要。   

安瑞科生意愈做愈大,營運資本大增,銀行借款升高。安瑞科行動迅速,盡量利用創業板公司提供融資渠道的靈活性,及時集資,不致阻礙公司的業務發展,繼而晉身流通量較佳的主板。可是,在這個輾轉的上市過程中,公司好像忽略了散戶投資者的利益。   

根據主板規定,公司首次招股必須分配一部分股份公開接受散戶投資者認購,而創業板則不設此項規定。安瑞科當初在創業板招股,是以純粹配售形式,只限機構投資者認購,散戶免問。如今公司轉往主板,則以介紹形式進行,所謂介紹形式,是指轉板是一種手續上的程序,過程中不涉及引入新投資者。換言之,散戶在公司在創業板首次認購時不能集合起來認購股份,到公司轉上主板時亦沒有機會認購,只能在市場上購入,但若果股票流通量不高,股價便很容易被扯高,於是散戶的買入價便不能如機構投資者般理想,這樣對散戶不公平。   

在許多散戶眼中,機構投資者總是高人一等,他們可直接與公司管理層會面,近距離了解公司的營運情況,甚至在公司配股時有牙力跟管理層討價還價,配股價往往較市價有若干折讓。相反,散戶就沒有這些優惠,見管理層只有靠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配股沒有他們的份兒,更遑論跟管理層討價還價。   

機構投資者的責任是為其客戶服務,而那些客戶本身其實大部分是個人投資者,跟散戶沒有分別。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在於他們結集群體客戶的財力,令客戶集體行動,形成一股議價能力。這正是散戶欠缺的,亦是散戶在市場上處於下風的根源。   

整體上,散戶在市場上的力量舉足輕重;但從微觀來看,每個散戶是獨立的個體,各自行事,不能團結成一股共同進退的力量。   

議價能力不單只在股市上大派用場,在所有商業交易都很重要。例如大型生產商採購原材料時,大量落定單,可取得較大折扣。又例如,在歐美的工會,可以為工人爭取較佳的薪酬和福利。   

近期內地興起「團購」熱潮,消費者在互聯網上聯絡,約定日期、時間和地點集合,到某店舖內掃貨,集體「講價」。由於購買量大,而且集體行動,據說可爭取到意想不到的折扣。據報,上月有五百人操入廣州一間國美(493)電子產品連鎖店,進行「團購」,獲得七折至九折的優惠。雖然有些店舖例如名牌手袋店LVMH堅持拒絕給予折扣,但仍有很多商店樂意做這類購物黨的生意,希望薄利多銷。   

團結就是力量,散戶投資者或可借鏡購物黨的團結精神,在股市上提高議價能力。

快得緊要

節錄自-[July 6]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本欄對「雙贏」合作的悲觀看法不用多談;硬要二間背景、作風、實力、文化、需求不同的企業走在一起,假裝合作,得出來的化學作用大部分是「一加一等於二」─各有各做,跟以前沒有分別;小部分是「一加一等於一」─合作產生破壞作用,比以前更差。最近國際電訊業出現「一加一等於零」的罕有個案,進一步確證本欄「雙贏是廢話」的看法。   

我一直認為,企業「結婚」是「離婚」的第一步,不過大部分婚姻都會經歷數階段才宣布告終。今年2月,諾基亞和三洋宣布組成合資公司,結合二間公司資源,共同發展CDMA手機業務。合資公司成立四個月後,二方宣布終止合作計劃;這快分手,相信是一項紀錄。諾基亞宣布停止大部分CDMA研發和生產,只保留美國CDMA業務。   

諾基亞執GSM手機牛耳,佔全球GSM手機生產量四成份額,但在CDMA手機表現一直落後三星、LG、摩托羅拉等,市場份額約一成。三洋CDMA手機業務也是不大不小,佔一成份額左右。三洋跟諾基亞合併,增加規模,表面看是理所當然,市場人士和分析員亦一致讚好。   

CDMA手機佔全球手機市場份額過去幾年徘徊於10%至15%之間,一直未能成功突圍,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約五成份額)、南韓(全部)、日本(三成)、中國(三成)。諾基亞決定收縮戰線,專注攻打GSM市場,也是相當合理的企業策略。問題是,為何要弄一番只有四個月的「雙贏」合作,之後才發現專注的重要性?   

諾基亞退出的決定,不會對CDMA市場帶來實質影響,其他手機商很快便會填補它的空缺,可是帶來的心理影響卻不小。諾基亞的決定,可視作「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也可當作經過周密計算的市場預測。無論如何,CDMA有可能淪為部分美國和日韓的小眾市場,不再值得手機廠投放資源。   

投資者須衡量諾基亞的決定對聯通(762)的影響。聯通是全球第二大CDMA營運商,諾基亞只宣布保留美國業務,暫未有提及中國市場。

走出去之彈弓手

節錄自-[July 6] 孔少林原是物語

5月中,中移動(941)母公司出價五十三億美元競投在十六個新興市場都有流動電話業務、有一千萬流動電話用戶的電訊商Millicom。本周一,正當Millicom高層準備當日飛抵北京與中移動母公司宣布這項中國企業歷來最大宗的收購交易之前數小時,雙方宣布終止收購談判。Millicom在納斯特股價應聲下跌近26%。   

談判破裂的主要原因,市場消息指是價錢談不攏。內地報章曾報道,基於新興市場經過5月小型股災,資產估值下跌,而Millicom索價太過進取;另外,在盡職審查上亦困難重重,因Millicom經營的其中五個中美洲國家,並沒有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審查遇到一定難度。因為種種原因,中移動母公司開會後,決定放棄收購。   

Millicom發出的聲明中,指出與一名潛在買家進行談判(指中移動母公司),但潛在買家未能在可接受的限期內提出具充分吸引力的收購建議,出售計劃因而告吹。   

若果這宗收購不是告吹,相信中移動母公司將沿用幾年前把三十一省業務逐步上市的方法,先將資產養大,然後逐一注入香港上市公司;如果入貨貴,注入價自然更貴。除了五十三億美元出價等於Millicom去年約十一倍EBITDA,比中移動本身貴近一倍外,還須承擔Millicom近四億美元債務。Millicom第一季盈利只增長12%,比中移動增長更差,原因是Millicom有大量資本投資,去年折舊已過二億美元,資本負債淨比率超過200%!每月用戶平均收入只約十美元,亦比中移動約十三美元為低,以每個用戶價格近六百元計,跟科網熱時價格差不多。一言以蔽之,五十三億美元出價是過高。中移動母公司收購Millicom,目的相信只有一個:希望增長後能繼續高速增長,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但中西管理層結合去營運新興市場,三者的文化差異,肯定比聯想(992)加IBM更複雜,難度甚至高於開發本地市場。   

今次出「彈弓手」,我覺得是幫中移動股東拆了一個計時炸彈,受害是滿懷希望的Millicom股東,以及內地電訊設備廠家如中興(763)、華為等因此少了一個「走出去」的靠山(若果收購成事,Millicom可能被推薦選用部分內地設備)。這次分手來得太突然,中移動母公司並未有預先「放風」,以至西方報道認為它決策過分官僚化,可能令以後國企「走出去」的步伐更艱難。   不過,中移動股東切勿開心得太早,作為內地最賺錢的電訊商,中移動(及其母公司)自然背負「走出去」的任務。英國報章較早前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移動集團有一份針對新興市場電訊公司的「收購清單」,清單下一個目標市場為印度,並曾傳出有興趣投資當地最大電訊商Reliance。   

外國公司看過今次Millicom一役,日後索價肯定不會低,且看中移動或其母公司下一次出手如何。

看你了

節錄自-[July 5] 孔少林原是物語

當經濟大病初癒,投資者首先記得的名字,會是?控(005)、恒生(011)及新地(016)等大名,一些市場認受性較低的企業,將暫時被遺忘。由 2003年七一大遊行起計,香港經濟復甦已踏入第四個年頭,就連地產股中的後起之秀信和置業(083),亦已創出歷史新高,像會德豐(020)一樣大落後的本港藍籌,的確少見。   

會德豐剛公布去年度業績,表現其實頗為標青。即使扣除投資物業價值重估,現金盈利仍有三十二億元,按年增長二成八,每股現金盈利一元五角八仙。若以表現數據看,昨天股價相當於去年度盈利的八點二倍,可說「平盡」本港大型地產綜合企業。究竟問題出在哪裏?   

是否會德豐負債過高,市場擔心利息支出持續上升,對業績不利?翻查會德豐的資產負債表,卻是另一番景象。不錯,去年度利息支出增加近一億三千萬元,但總利息開支只佔現金盈利6.8%,並不足懼。過去二年集團出售擎天半島及碧堤半島,資金有如豬籠入水,去年淨負債大減,淨負債佔股東資金比率由一年前的 14.4%,大幅改善至6.6%。資產負債表反映的,反而是集團財政穩健,並有足夠財務資源進行大型的業務擴張計劃。   

投資最重要是業務前景,是否會德豐的盈利前景暗淡無光?會德豐去年度盈利增長,多少受惠於積存多年的尖沙咀及深井等大型物業發展項目,終於在過去二三年全面推出市場發售。大家難免擔心,會德豐的本港物業儲備已經沽得七七八八,手頭的土地儲備卻不多,恐怕未來盈利無以為繼。近年會德豐透過旗下會德豐地產(049)大舉發展新加坡物業市場,新加坡的業務增長,應有助減低本港物業發展收益青黃不接的影響,而目前八倍的市盈率,恐怕已反映業績倒退有餘。  

作為一間以地產發展及物業投資為主的綜合企業,如果把會德豐拆骨逐件秤,又如何?受惠於物業估值提升,截至今年3月底止每股賬面資產淨值為二十元,按年上升三成。一般而言,管理層傾向報細自己公司的資產淨值,好讓他們可以向同業誇耀:「我們的股東資產回報率高過你。」(如果個個都報細數,則大家的努力只能互相抵銷,這是後話)。因此,會德豐的拆骨價值應該不止值每股二十元。目前會德豐股價較資產淨值折讓高達三成六,似乎又不太合理。   

毫無疑問,會德豐估值是被低估了,投資者對公司失去興趣,很可能是企業形象使然。雖說有象牙塔學者證實,在沒有股息稅的國家或地區(即香港),企業是否派息,對公司估值沒有影響。理論歸理論,會德豐去年每股現金盈利接近一元六角,全年竟然只派一角二點五仙,派息比率不足8%。若會德豐負債沉重,或未來有重大的大型投資,可能還講得過去;但截至今年3月底止總負債只及股東資金的6.6%,而集團亦未有公布任何重大的業務發展大計,難免令股東覺得董事局就像守財奴一樣,未能分享公司近年強勁現金收益增長的好處。   

會德豐旗下九龍倉(004)的物業質素優越,物業管理團隊的創造價值能力的表現更加毋庸置疑,全港相信只有太古(019)能與之匹敵。如果管理層能夠多從小股東的角度看事物,未來肯定有機會追落後。吳光正先生,小股東能否實現會德豐的應有價值,就看你肯不肯從善如流,增加派息了。

三個臭皮匠

節錄自-[July 4] 孔少林原是物語

大部分市場所謂「基金愛股」,通常業務都較集中,並有幾位像諸葛亮般聰明的管理層領軍打下江山,才得到基金賞識。一旦業務開始分散,公司估值往往由於分析員的跨行業視野有限而遭低估,路勁基建(1098)便是其中之一。   

路勁的主業是經營公路,經營狀況其實相當穩健,但一直未受市場注意,我認為主因有三個:一是路勁公路業務自上市後平均年增長只約10%,跑輸大多數公路股;二是路勁除公路業務外,還在廣州和江蘇常州發展地產業務,一般公路股分析員因為不會分析地產項目,於是將此視為風險因素,估值於是被打折扣;三是太「心多」,投資美國西洋參業務,至去年依然微有虧損。   

在第一點,路勁增長落後於其他公路股,其實是錯覺。內地的車輛穿州過省時,會傾向使用高速公路而非普通公路,除了因為省時間外,省下來的汽油支出絕對可抵償路費,這一點可從路勁年報中清楚印證。路勁現有二十一條收費公路,只有五條是高速,但已佔公路收入六成,並且每條高速公路都有10-20%的收入增長,與普通公路增長此起彼落不一樣。路勁在2003年開始加強投資高速公路,盈利年增長亦應分開二段時間看;2003年前年增長只5%,2004年後已加速至每年平均超過20%。只要投資高速公路,減持普通公路策略不變,增長勢頭應可持續。   

如果細心分析業務性質,其實第二點憂慮根本是「協同效應」而非風險。地產開發需要大量資金作前期投資,大部分內地發展商都須大量借貸。最近內地政府針對房地產的宏調政策,令開發商更難融資,對依賴借貸的開發商不利;至於路勁,它正好有公路股的強勁現金流去支持房地產開發。截至去年底止,路勁手頭現金超過四億元,若加上銀行備用信貸,可動用現金逾十億元,集團的資本負債比率不到四成,比捉襟見肘的內地發展商要好得多。去年地產業務有一千六百萬虧損,其實只因售樓收入未能及時入賬所致。在廣州和江蘇常州共有六個樓盤,土地儲備達一百六十萬方米,跟中信泰富(267)相若。第一炮廣州雋悅園只剩十餘個貨尾單位,用管理層透露的平均售價及正常成本價推算,應有約一億八千多萬純利在未來二年入賬,相比去年純利等於每年多賺二成,其後五個樓盤應有能力使地產收益每年重複甚至遞增。   

第三點則仍有待處理,最理想的處理方法是善價而沽。   

路勁現價市盈率約十二倍,預測市盈率只約八倍,遠低於同業平均約十四倍的預測市盈率,現有近五厘息率。考慮過以上因素,路勁在牌面應有不俗投資價值。控股公司惠記集團(610)自6月12日起便差不多天天回購。   分析公司切勿單獨看一面,須要「立體」去了解,於是翻開控股公司惠記的年報。原來惠記除持有超過路勁46%股權外,還持有約五成半利基控股(240)。利基是惠記在2003年買殼將建築業務分拆,現在主要從事香港、內地及中東建築工程,去年貢獻千多萬盈利;加上石礦場業務微利,足夠抵銷雜項業務生物科技(殺蟲藥、肥料等)的虧損有餘。利基的建築業務與路勁的房地產發展又有「協同效應」。今年6月中,路勁批出江蘇常州的建築工程給附屬公司利駿,而利駿乃是路勁及利基組成的合資企業,合約總額約二億五千萬元全歸二間惠記附屬公司!利基更投資內地污水處理,並透露有意競投五十二億元的添馬艦項目,隨時有驚喜。   

保守估計,縱使利基因為市值太小,成交疏落不納入計算,兼且上文提及協同效應通通不計,惠記單計路勁股權已值約二十五億元,但其現市值竟然不到二十億元。惠記應可完全分享到路勁的增長,但是,現在市盈率不到十倍,息率超過六厘,比路勁估值更吸引。   

惠記旗下三個臭皮匠:沉悶的收費公路、夕陽的建築業務、受宏調打壓的國內地產,結合起來竟有意想不到的協同效應。三個臭皮匠隨時勝過一個諸葛亮。

價值慈善法

節錄自-[July 3] 孔少林原是物語

當我聽到「股神」畢非德「捐身家」的消息,即時反應是以為聽錯;弄清楚後,驚歎世上竟有如此老謀深算而虛懷若谷的智者。從今以後,我們都應該要改口:「慈神」比「股神」高格十倍。  

香港人(抑或只是我?)生性多疑,滿腦子陰謀論,以「憎人富貴厭人貧」為人生奮鬥動力,對「慈神」的壯舉難以置信。捐二千多億港元,連一個命名權也不稀罕?說笑吧!一百年後,豈不是沒有人記得世上曾出現過畢非德?二千多億港元可「換」多少間商學院、法律學院命名權?不!可「換」幾多間大學的命名權!「慈神」把二千多億港元捐給蓋茨基金會,基金會規模一夜間上升一倍,我相信起碼可要求蓋茨把基金會改名為「蓋茨和畢非德基金會」,但「慈神」不要。   

我覺得整件事有點湊巧,因此急急重讀畢非德的著作,讀後發現「慈神」的決定貫徹其一向的投資信念─「慈神」把價值投資觀念發揮在慈善上。「慈神」投資作風不是「買公司」,而是「買人」。他從不相信自己是管理人才,所以一向的投資策略是投資已存在優質管理層的公司,付款後速速「彈開」,交由管理人才帶領公司登上高峰。在蓋茨身上,他找到這個「人」;畢非德「捐身家」的決定,在蓋茨宣布二年後全退微軟、全力投放慈善之後公布,這timing不無巧合。「慈神」找到了人,而這人也準備就緒。   

許多人對畢非德「捐身家」的新聞感意外,因為他一向堅持自己對慈善沒多大興趣,財富死後由家人去處理。「慈神」最大的興趣是為巴郡股東(包括自己)賺錢,投資是他的強項,全心全意專注自己所長,正是他的人生座右銘。這多年來,「慈神」不顧外間對他「一毛不拔」的批評,專注為巴郡股東賺錢,然後無聲無息來一個「捐身家」。「慈神」擅長買便宜貨,他把慈善工作交予蓋茨基金會處理,是變相「入股」蓋茨基金會。捐錢毫不簡單,基金會運作儼如企業,行政費用不菲,管理能力影響運用善款的效率。去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捐出一億一千萬美元,行政費用就用去三千萬美元,這項支出為人詬病。「慈神」不願建立自己的基金會,避免無謂開支,寧願把財富「投資」在已有規模、有健全架構、有業績的蓋茨基金會,實是入股買便宜貨。   

從投資到慈善,「慈神」重結果多於自尊。「捐身家」完全吻合「慈神」的投資理念:信管理層、專注、買便宜貨。蓋茨年輕、有腦、有時間、有心;慈善工作對蓋茨的吸引力,就如投資對「慈神」的吸引力,就「外判」給蓋茨吧!

來吧,騎劫我吧!

節錄自-[July 3] 孔少林原是物語

上星期出外公幹,幸好趕得及回來,插隊參加「七.一」爭取普選的遊行,好等給陳太「騎劫」一下。   

最近愛國陣型不斷提醒大家,小心「七.一」遊行被有心人利用,拋出「騎劫」論。他們責任所在,要搞分化,我明白。但一些有識之士及小部分泛民主派人士亦附和此論,令我摸不頭腦。   他們的論點一,是本來參與「七.一」遊行的市民,有不同訴求,未必與陳太一樣,無謂被人孔明借箭。但我們看過《白宮群英》的都知道,無論是保護維港、婦女權益、工人福利、小班教學等等,萬法歸宗,唯有通過全面普選,才有一絲機會選出代表自己的聲音。即使徐嘉慎、陸恭蕙出力做多少工作,都及不上立法會有足夠代表議席,可以跟特首討價還價,譬如說,用西九換維港,來得有效。   

論點二,他們認為,陳太「突然民主」,今天站出來不外是為參選特首鋪路、試溫,卻儼如民主領袖,不合情理。我是管理人,我認為搞民主如管理一間公司,如蓋茨辦慈善沒有兩樣,最重要是講效率、講結果。我十分簡單,無意猜度陳太的動機(因為沒有可能知道),如果陳太走出來「騎劫」我們,可以令聲勢更加浩大,令更多本地及國際媒體關注,中央政府更加緊張(這個已經辦到),我甘願被「騎劫」,歡迎被「騎劫」。   

其實「騎劫」事件時有發生。當年「民主歌聲獻中華」,一班娛樂界明星不是曾經代表我們大聲疾呼,要求平反六四、打倒李鵬嗎?今天娛樂界各位大哥大姐,因為種種原因,出面支持民主的寥寥可數,但我從沒有懷疑他們當日的誠意,亦未後悔當日被他們「騎劫」。如果不是他們,又如何有如此感染力,牽動全港市民及至令我們的曾特首「路過」馬會?當日曾經被「民主歌聲獻中華」感動過的年輕人,可能就是今天爭取民主的骨幹。誰「騎劫」誰,又有何相干?   

我們一介平民,無權無勢。在爭取民主的議題上,作為一隻棋子,應該要知道作為一隻有用棋子的責任。如果明年香港最富有的幾位大商家發神經,突然間要爭取普選,我會一視同仁,恰如其分地扮演被騎劫的角色。

金盆洗手

節錄自-[June 30] 孔少林原是物語

剛剛收到一位做律師好友寄來的電郵,通知說他決定今年「退休」,到外國生活一段時間。在這幾年裏,我已經不是第一次收到這種電郵。有一些朋友語調平靜,有一些滿肚計劃,有一些說:「我受夠了!」這班朋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遠遠未到五十五歲的退休年齡。   

與其說「退休」,倒不如說是退出這種朝八晚八至十的工作及生活更合適。他們形容自己「退出江湖」,我覺得比較貼切。他們做決定之前,總有一些非常明顯的徵兆,譬如說,每晚回家的時候,人已經死掉一半,滿腦子卻仍然是工作,食不知味,心不在焉。如果問他們上一次好好地在家裏享受晚餐是什時候,答案是記不起。或是長期出外公幹,半夜醒來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家人跟自己愈來愈陌生。又或時常痛恨自己沒時間去參與潛水、滑雪、打獵、跑撒哈拉沙漠、出海釣吞拿魚這些非常過癮的活動。更嚴重的是在公司每十分鐘看一次電郵,在家裏每十分鐘看一次Blackberry,去旅行的時候總是心驚膽戰,放心不下。   

如果大家有以上徵狀,不妨認真考慮提早「退休」。科技太過發達,令我們的工作時間過長兼密集,四十年的工作濃縮成二十年,「提早退休」絕不是罪過,在近幾年更成為趨勢,已經有不少書籍專門討論這課題。   

我有一位財經界朋友,辭工後加入慈善團體工作,雖然同樣是籌集資金,不過覺得工作有意義得多。另一位在科技界的外籍朋友,索性走去巴西開咖啡室,每天熱情森巴舞,年中轉換十幾個女友(每次我看見他女友的照片都非常羡慕)。亦有一位朋友集中照顧兒子,每天煮兩餐好,跑五公里路,追求平靜健康生活。有錢沒錢,他們都非常享受現在的生活。   

「提早退休」一族說得對,人死的時候,只會想起給家人太少時間、很久沒有見過一班好友、後悔最終沒有跑撒哈拉等,怎會想到工作時間太短,賺錢賺得太少?   

祝這位律師好友金盆洗手之後,快快樂樂,我們多多見面。

有些股東睡不著

節錄自-[June 30] 孔少林原是物語

《華爾街日報》報道一則新聞,帶出另一個更有趣的故事。新加坡電子產品生產商Creative在美國法庭提出起訴,控告蘋果電腦的iPod侵犯其專利權,蘋果隨即反控Creative侵權,一場漫長官司正式揭幕。從Creative提交法庭的法律文件,揭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Creative 早在1999年研究出內藏硬碟功能的MP3機,2000年初推出美國市場,當時硬碟容量有6GB,可儲存一千首歌(蘋果最新iPod硬碟容量是 60GB)。蘋果喬布斯2001年1月在美國舉行的一個展覽會見到Creative的MP3,驚為天人,愛不惜手,立即向Creative提出合作。當時喬布斯即時感覺是,假如Creative能把MP3機身盡量縮減就好了。   

一個月後,蘋果跟Creative開會,會中喬布斯提出二個方案:

一、蘋果向Creative付予費用後,可使用Creative技術自行生產MP3;

二、合作成立一間合資公司專門推廣MP3(因為Creative除MP3外,擁有不少其他業務),蘋果向這間獨立公司注資。Creative拒絕蘋果提出的二個方案。同年10月,蘋果推出iPod,以後發生的事情讀者都很清楚。   

假如我是Creative股東,得悉事件後,我會激動到不能控制自己。蘋果每一部iPod,本來一是Creative可坐收取費用,一是 Creative可直接擁有銷售iPod這間公司股權。iPod推出五年間,銷量逾四千萬部,而且沒有慢下來的象,這條數怎樣計算!   

根據《華爾街日報》分析,Creative管理層不是一時疏忽「睇漏眼」,而是人為造成的,是有根有據。Creative創辦人沈望傅是科技天才,即使在充滿「怪人」的科技業,性格也稱得上古怪「an eccentric man even in the world of tech geeks」。沈望傅認為,出色科技最重要,而Creative手上已擁有獨有MP3技術,根本不需要跟蘋果合作。他堅信發展產品才是難事,手執好產品,銷售不會有多難。二年前他接受訪問時表示,Creative不會用金錢比賽營銷推廣。蘋果後發制人,今天全球MP3機市場,蘋果佔了八成,餘下二成由數以百間廠商瓜分,而Creative只是其中一分子。   

Creative要在商場上打敗蘋果的機會幾乎是零,現在轉移資源在法庭上跟蘋果火併,未嘗不是上策。

地下錢莊實錄

節錄自-[June 29] 孔少林原是物語

香港人身處一個資金進出自由、兌換自由的國際金融中心,聽到「地下錢莊」一詞,通常都會立即聯想起「高利貸」。內地新聞亦經常報道國內地下錢莊是吸血鬼,一方面以高利息騙取存款,另一方面洗黑錢,又會為追數謀財害命。地下錢莊給人的印象是重門深鎖、守衛森嚴,人人面目猙獰紋身滿布的感覺。《原是報》記者為求了解實況,訪問一位曾經光顧地下錢莊的市民。   

「我首先上車,然後被帶到一間外表十分破舊的士多,走進士多打開櫃後暗門,內裏有一個大密室。密室是一個辦公室,後面是賬房,房中擺放一磚磚的人民幣現金,密麻麻的放滿了一個約五百方呎的房間。以一磚人民幣一萬元計(一磚十疊,每疊十張一百元人民幣),屈指一算,應有過億現金在這間破舊士多內!」以後各位千萬不要懷疑內地的路邊小店怎樣生存。   

「現在有了手提電話互聯網,交易流程幾乎可以即時『一手交一手』。到達錢莊前,我先收到一個外地銀行戶口號碼,我會打電話到國外,將錢存入指定外地戶口後,就通知錢莊,錢莊在互聯網查過網上銀行確認轉賬後,就會準備相應的人民幣現金。由於人民幣最大面值是一百面額,若遇上大額交易,要逐疊逐疊點算太費時,於是錢莊採用別的點算方法,用秤來量『人民幣磚』的重量來估計金額,非常準確。如客人擔心人民幣是偽鈔,錢莊會替客人把款項存入指定的國內戶口,能存入銀行的錢就必然是真的(或是風險已由銀行承擔)。」據內地財經網站估算,在中國現有八千多億美元外儲備中,有近一千五百億來歷不明,相信有部分是透過地下錢莊流入,可想而知規模有多大。   

這名市民多口問地下錢莊負責人:「那地下錢莊的客源是那些人?」負責人說:「中國銀行體制內過多審批和程序,而審批鬆緊快慢又受跟審批人的『關係』影響。這已導致大型國企或有關係的人士很容易過度融資,但一般中小企卻無法生存,被迫向地下錢莊求助。除此之外,企業對資金需求都要求迅速,通過正常渠道申請時間太長,所以亦會找地下錢莊幫忙。」市民再問:「那地下錢莊的資金又怎樣來的呢?」「由於銀行利息低,加上要繳利息稅,不少市民寧願將錢存進地下錢莊。大部分地下錢莊都講究信譽,只有部分「害群之馬」做傷天害理之事。」   

《原是報》絕不贊同光顧地下錢莊,但聽罷受訪者的一番話後,看來地下錢莊的出現是形勢逼成的。現在地下錢莊所牽涉的資金金額已非常龐大,如全被堵死但又不開放其他渠道,對中小企和小市民產生骨牌效應的風險絕對不少,有可能引發一場金融風暴。最近中央正考慮限制外資投資房地產,如何控制地下錢莊活動絕對考工夫。看起來,中國的金融改革依然有一大段路要走!

換 馬

節錄自-[June 29] 孔少林原是物語

昨天本欄以〈分析分析員〉為題,分析分析員目前面對的困境,有好幾點基本上是結構性問題,冇得醫;然而,分析員本身的膽識及識見,才是市場上缺少具備真知灼見分析員的底因。   

投資界老師傅教路,無論是個人投資、以分析員身份給予第三者投資意見,或是基金經理管理別人的錢財(OPM),要有大成,先決條件是認清大方向。無論以《經濟學人》的巨無霸指數,或是中國大學生平均工資相對國際市場同等學歷畢業生的工資水平,在在顯示人民幣被嚴重低估,因此無論中國政府樂意或不樂意見到,人民幣都極具長線升值潛(壓)力,而這對海外投資者來說,持有人民幣資產除了可享受資產未來提供的現金回報外,亦可額外享受人民幣帶來的率盈餘。   

儘管中國實施外管制,在日益頻繁的外貿往來之下,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有增無減。為壓抑人民幣升值,中國人民銀行無可避免必須透過增加人民幣供應,令市場重新回復供求平衡狀態。近年人民幣供應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長,卻潛伏巨大的通脹風險,只是消費品市場受製造業產能過剩影響,商家提價乏力,加上國家對個別民生項目的物價還具備干預能力,才令核心消費物價水平暫時維持穩定局面。   

早二天,中國宣布5月份外儲備按年急升三成四,單月升幅高達三百億美元,這筆錢究竟應怎樣使,實在費煞思量。大量的儲蓄,總不可能永遠放在家中的枕頭底吧?巨額儲備無處容身,最終必須透過各種投資及消費渠道,重新投入市場。   

如果我的分析不是距離事實太遠的話,一天中國仍牢牢地控制人民幣率,內地的工資、各類高增值服務業、物價、樓價以至資本市場,都潛伏巨大上升壓力。過去A股市場表現乏善足陳,只是因為上市公司普遍質素欠佳,不得(股)民心所致,只要市民對股市重拾信心,一場A股投資泡沫便一觸即發。因此,國際大炒家索羅斯的前拍檔羅傑斯(Jim Rogers)是對的,中國股票市場未來仍然有很大升值潛力。可惜的是,受制於QFII(合資格境外投資機構)配額,海外投資者不易分享得到A股升值的好處,導致個別在本港上市的A股上市指數基金(ETFs),出現價格高於資產淨值的罕見怪現象。   

要投資內地資產,大家毋須捨近求遠,本港上市的H股,其實一樣可享受內地資產升值的好處。過去幾年,本港上市的H股已先行一步,近年A及H股的估值距離拉近了,但若以估值而論,仍然是本港上市的H股較為吸引。只要內地A股投機泡沫一啟動,本港上市的H股即使處於被動位置,仍然難擋這股升值浪潮。   

去年由溫家寶總理表示人民幣將出奇不意升值開始,到7月21日人民幣正式宣布率改革,在在顯示人民幣必然走一條長遠升值的道路。人民幣升值對外資來說,是投資於中國股票盼望分紅連年上升之餘的一份額外禮物。因此,瑞銀H股策略員何顯鴻預測明年國企指數將升見9900點雖然大膽,但並非全無可能;何顯鴻可能是少有具遠見的分析員。至於摩根大通的另一位分析員預期宏調將影響國內地產及建材股的短線盈利表現,令人有見樹不見林的感覺。分析員的功力,高下立見。   

順帶一提,我得修正昨天對分析員的投資建議:證券公司在市場回順時,應該趁機減持二三線分析員,換馬藍籌分析員,提升投資組合質素及長線投資價值。

能者無所不能

節錄自-[June 28]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本欄昨天提到畢非德把八成半財產捐出作慈善用途。三百億美元是大數目,如果用自己名義成立基金,做善事之餘,還可留芳百世。畢老卻選擇把財富交給蓋茨管理,除了胸襟廣闊外,他認為蓋茨是最佳人選亦是主要原因。   

很多時大部分慈善活動,因為是非牟利的關係,沒有迫切性,容易疏於管理,浪費資源的例子屢見不鮮。其實,管理慈善工作儼如管理私人機構,應該以效率為先,寸土必爭。在這方面,蓋茨態度非常正確,他認為生意人要賺錢,天公地道。但「財富愈多,社會責任愈大」,所以一面賺錢,一面捐錢,才是正道。作為一個有管理能力的企業領袖,更加應該利用其管理經驗,盡早「取於社會,用於社會」,大手筆而有計劃地放手去做。蓋茨早在四十四歲已開始捐出第一筆財富,在2000年成立慈善基金,至今已捐出超過二百億美元。論做慈善工作,蓋茨絕對不是新丁。   

如果大家登入蓋茨的慈善基金網站,可以看到其基金運作如商業機構,有遠景,有長、短期策略,有執行守則,如行軍打仗,一絲不苟。蓋茨做生意不分國界,賺錢至上;他做慈善工作亦一樣,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以解決社會上最迫切的問題為重點。那最迫切的問題是什?當然是救人要緊。所以蓋茨的慈善基金,首要工作是大量買入各種貧窮國家負擔不起的疫苗及藥物,急送到各發病地區。長遠而言,這當然加速開發各種藥物,發展教育,達到滅貧的目標。蓋茨是生意人,要用最少的投資得到最大的回報。在蓋茨的慈善基金中,我們不會看到蓋幾座醫院大樓、建幾個圖書館,或作幾個命名的活動。已經是世界第一首富,難道還要沽名釣譽?   

畢非德捐三百億美元,不容易;但要像蓋茨一樣,出錢出力,在非洲、南亞上山下海,走來走去,更難。蓋茨是商界響噹噹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對其他商業領袖影響深遠。這幾年,eBay的創辦人捐出四億美元作為貧窮國家的滅貧計劃,Google的創辦人捐出十億美元解決能源問題。這班年輕商業家之所以做慈善工作,做得早,做得大手筆,他們不諱言是受蓋茨感染。   

世界第一首富的虛名,萬萬及不上每年拯救萬計的生命來得重要。

最醒是誰

節錄自-[June 28] 孔少林原是物語

大部分人讀報章雜誌文章,都是水過鴨背,甚少留下深刻印象。2005年2月《財富》雜誌封面故事主角是惠普前行政總裁菲奧里納(Carly Fiorina)。這篇文章卻令讀者深刻難忘。因為刊登不足一星期,惠普董事局辭退菲奧里納;許多人的感覺是,這篇文章是菲奧里納在惠普仕途「棺材上最後一口釘」。   

文章深入分析惠普收購康柏後,非但不能產生協同效應,還導致公司失去方向,員工士氣低落。相反,市場領導者戴爾愈戰愈勇,跟惠普的距離愈拉愈遠。文章把惠普當時的問題歸咎於菲奧里納,形容她行事霸道、性格固執、不肯妥協,更不肯承認自己過失,令惠普陷入困境。   

換帥後,惠普脫胎換骨,大舉反攻,不足一年時間把戴爾打得落花流水。惠普電腦業務轉虧為盈,最近士氣如虹;反觀戴爾被迫入防守位置,世界輪流轉。許多人把功勞歸於惠普新行政總裁赫德(Mark Hurd),也有人竊竊私語:赫德是否「行運醫生醫病尾」?哪有這快可扭轉公司形勢?實情會否是菲奧里納才是最醒?   

從客觀資料看,我認為最醒的是惠普董事局。惠普決定收購康柏,不可能是菲奧里納一個人決定,頂多是她的影響力較大,收購始終須由董事局通過。惠普宣布收購康柏後,市場存在不少反對聲音,包括惠普創辦人之子公開反對,收購最後險獲股東通過。二家巨型公司融合過程自然艱巨,出現混亂甚至失控情況不為奇。收購前後一段時間,惠普需要一個「魅力型」領導人,一方面說服股東這宗收購是好事,另一方面號召惠普和康柏數以萬計的員工緊守崗位,繼續為公司出力;而菲奧里納正是魅力爆棚的領導人。   

收購塵埃落定後,惠普需要一個埋頭苦幹的領導人,講少做多,強項是低頭執行董事局訂下來的方向。赫德性格深沉,不愛出風頭,正是帶領惠普執行收購後實質工作的最佳人選。   

惠普董事局適時換帥,在不同時期委任性格截然不同的領導人,達到不同目標,一切似是在掌握之內。   

順帶一提,菲奧里納「休息」了一年,準備重出江湖,年底出書,勢將引起一番哄動。能以一個單名全球通行的女性不多,我只想起「家政皇后」瑪花、「前第一夫人」希拉莉、「名嘴女星」奧馬等。菲奧里納必有大搞作。

分析分析員

節錄自-[June 28] 孔少林原是物語

剛收到一份由「原是證券」撰寫的研究報告,內容頗有趣,跟讀者分享。   

前言:控駐英國總部環球研究部主管近日批評屬下分析員撰寫的研究報告大都無價值(「predominantly worthless」),比照抄上市公司發出的新聞稿好不了多少。主管認為大部分分析員出糧也受之有愧。此番言論令分析員市場價格波動,本行現分析分析員前景。   

重點:

一、上市公司規模愈大,管理層面皮愈薄,不能忍受分析員丁點批評,後果輕則冷淡對待,重則斷絕聯絡。分析員大都選擇識時務,聽從父母教誨:出來工作一定要多朋友、少敵人。   

二、分析員工作繁忙至極,由朝到晚出席上市公司活動、陪基金經理拜訪上市公司管理層、應酬銷售部大哥大姐、填寫沒完沒了的 compliance報告等,真正可做分析研究的時間不多;許多時候連照抄新聞稿的時間也騰不出來。   

三、預測未來真的困難至極,分析員的工作性質根本是危險性高兼穩定性欠奉。每一個蘇民峰背後,都有一千個鬱鬱不得志在街頭巷尾擺檔的發霉風水師傅。   

四、其他工作崗位上犯了錯,後果是被老闆大罵一頓,被同事揶揄一番,一段時間後,痛定思痛重新上路。但分析員犯錯後錯誤不會消失,鐵一般的股價陰霾不散,繼續提醒分析員曾犯下大錯。這份不能向前看的壓力不為人道。   

五、近年分析員獨立身份受四方八面攻擊,主要環繞跟投資銀行部門千絲萬縷的關係,產生利益衝突;經過幾年改革,分析員的獨立性仍受外界質疑。分析員性格嚴重分裂:是獨立批判者?傳聲筒?推波助瀾者?投資銀行招生意的工具?   

六、分析員一直難以分析,因為分析員所作出的貢獻不容易量化。   

投資建議:我們認為,控研究部主管言之有理,證券公司在市場回順時,應趁機減持分析員。   

Disclaimer:此研究報告根據「原是證券」已註冊「斷估無痛苦」分析法,撰寫過程包括道聽途說、憑空想像、靠估、改頭換面照抄、「馬後炮」等。報告內容可能真實,可能失實。人生無常,股票價格可升可跌,分析員有七情六欲,要養妻活兒,投資者謹記為自己的抉擇負責任。

慈 神

節錄自-[June 27] 孔少林原是物語

繼上周蓋茨正式宣布二年後退出微軟,全身投入慈善事業後,世界第二首富股神畢非德亦將自己大部分財產捐獻作慈善用途。畢非德前二天宣布將把財產的八成半、約值四百四十億美元的巴郡股份捐獻給五個慈善團體,而蓋茨和妻子管理的慈善基金將收到超過三百億的股份捐款。蓋茨慈善基金財產原接近三百億美元,已是一項紀錄;再加上畢非德的巨額捐獻,肯定會成為慈善機構的巨無霸。  

這次捐獻最特別的地方,是畢非德捐出的不是現金,而是他的投資旗艦巴郡(Berkshire Hathaway)的股權,某程度上是因為畢非德多數財產其實都是巴郡股份。但我看到的是二點更大的含意。  

一是畢非德明白「水(財富)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畢非德已公開聲明財富不會留給子女,蓋茨亦曾表明不會把財產留給下一代,目的同樣是希望下一代保留自己的夢想,希望子女經歷賺取財富的過程,而不只是結果(財富)本身。給子女繼承過多財富,反而剝奪了他們人生的經歷。香港很多上市公司都很熱心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私人或公司名義捐出的善款數目絕對不少,但絕少有聽聞會捐獻自己一手建立的公司的股權。這可能是因為香港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家族生意,世襲味道依然濃厚,家產始終不願外流。相比起香港不少富豪第二代為爭產而弄至親人反目、「二世祖」散盡家財等花邊新聞屢見不鮮,畢非德的胸襟,值得香港富豪借鑑。  

另一點是畢非德依然只集中做最專長的事:爭取回報。他自知自己只是投資專家,不是管理天才。畢非德的原意是希望待他離世後,才把財富交給妻子作慈善用途,使他可在有生之年先把財富增大,才貢獻社會,但不要他自己去管理。不幸他妻子比他先行一步,所以他便考慮在有生之年把財產捐獻給蓋茨慈善基金。  

管理慈善機構絕不比管理企業簡單,通常需要援助的地區,都是不毛之地或者貪污嚴重。我曾參與過捐獻中國山區學校的活動,如果只顧捐錢而不管理,很有可能大部分捐款會落入某些官員或「判頭」手上,或是對方會不停伸手要錢。所以畢非德捐獻巴郡股份,使他可繼續集中做其最專長的投資,然後回饋社會,比那些只為出名而插手管理幫倒忙的慈善家,要踏實得多。  

全球二大首富的海量胸襟,不單是貧苦大眾之褔,也讓世人看到金錢以外的意義,讓我等追逐銅臭之輩不禁肅然起敬。慈神,我們尊敬你!

新任工業股王

節錄自-[June 26] 孔少林原是物語

過去投資者印象中的工業股「股王」是德昌電機(179)。何謂「股王」?根據我的定義,能登上「股王」位置的條件不單是盈利最高,還包括處於行業領導位置、產品前景穩定、管理層作風正派等,長時間得到散戶和機構投資者愛戴和信賴。德昌近年選擇以國際併購途徑為增長動力,可是屢遭挫折,盈利能力持續受損,正處於「養傷期」。我認為,今天有資格取代德昌登上「股王」位置的工業股,是偉易達(303)。  

偉易達宣布2005年盈利一億三千萬元(美元.下同),比2004年增加一點三倍。偉易達自2000年初收購美國朗訊電訊產品業務,隨後須作出龐大撥備和重組開支,同年錄得自1986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虧蝕二億元。近年業績已改善,並且逐步回升,2004年盈利已回復到九十年代全盛時期水平。從一個已經不低的盈利基數再勁升逾一倍,2005年這份成績表認真不簡單。還有一點是,偉易達去年業績遠勝市場預期,相信管理層已盡量「控制」盈利升幅,實際業績可能比宣布的更好。  

偉易達是本港上市公司中罕有的「火鳳凰」─跌過,痛過,迷惑過,改過,再起過。2000年偉易達斥資一億二千萬元收購朗訊電訊產品業務,這決定不單本身有問題(收購完成後,緊隨一場漫長的官司),更致命的是令管理層偏離過往成功的方程式,顧此失彼,迷失方向。在偉易達宣布收購朗訊的同年,偉易達宣布把網上教育附屬公司分拆上市,跟英國公司聯手進軍流動電話業務等,結果全部鎩羽而歸。管理層過分進取加上不夠專注,種下巨大虧損的禍根,2001年偉易達股價跌至二港元!  

偉易達「再起身」的決心,值得所有上市公司借鏡,主席黃子欣在困境中作出的果斷行動,是本港上市公司領導人之中少見。第一、偉易達發現朗訊業務出現問題,即時宣布採取法律行動,控告賣方和核數師,要求索償。偉易達傳達的訊息很清晰:我們被騙了,但大家放心,公司一定努力追討。第二、黃子欣辭退電訊業務主管,以高姿態重執帥印,振奮軍心,提升員工士氣。第三、偉易達董事局包括執行董事和非執行董事大換血,換入工業界知名人士,為企業管治打了強心針。這一連串措施不代表問題已解決,也不代表不會重蹈覆轍,但果斷的行動向市場發出重要訊息:我們決心改革。  

我對跌低過再起身的上市公司特別有好感,因為困境中實況是「一沉百踩」─客戶、供應商、競爭對手、銀行(當然有份!)等爭相「便宜」和「落雨收遮」。逆境中重新定位,激勵員工同心協力,向訂下的目標進發,全部是談可容易的難題。有過「火鳳凰」往績的上市公司,代表管理層千金不換的經驗和知錯能改的決心;「火鳳凰」工業股在股票市場十分罕有,更加值得留意幾倍。  

工業股近年不受投資者注意,股價表現低沉,即使盈利穩定的工業股,市盈率大都低於十倍,股息隨時接近十厘。工業股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原材料價格和生產成本上漲,而廠商不能把較高成本轉嫁客戶,更糟糕的是反過來被客戶壓價,上下受壓。  

原材料及其他生產成本上升是不能避免的事實,廠商唯有盡力提高生產力來對沖,但整體表現取決於是否擁有議價能力(pricing power)。偉易達去年下半年毛利率高達40%,比上半年高出7%,比一年前高出10%;即是說,生意額愈來愈大,毛利率不斷提升,這現象在工業股中少見。  偉易達主要業務包括電子學習產品和電訊產品。業績公布表示電訊產品業務終於扭虧為盈,但相信盈利貢獻仍然有限,去年佳績主要動力應該是電子學習產品。任何擁有玩具反斗城VIP卡的父母都知道,偉易達在電子學習產品不是普通OEM代工商,而是處領導地位的品牌。嚴格來說,偉易達不是純工業股,而是擁有品牌的工業股。  

偉易達沒有在業績公告拆開電子學習產品和電訊產品利潤的數據,從過往業績推斷,電訊產品盈利偏低,市場成熟兼競爭激烈,主要可取之處是偉易達已建立生產規模,生意可算穩定。相反,電子學習產品市場規模大,盈利增長空間不小,一直是偉易達較吸引的一項業務。去年業績能創下紀錄,主因就是電子學習產品銷售勁升六成。  

擁有品牌對工業股的重要性,從偉易達業績表露無遺。收購或打造品牌永遠是廠商的夢想,他們辛勤的在廠內工作,身光頸靚的客戶仿似談笑用兵賺取最大份利潤,廠商很容易患上「品牌妄想症」,以為品牌是可以用金錢購買回來或打造出來。偉易達經歷過收購朗訊電訊產品的慘淡經驗,痛定思痛,從內部研發出暢銷電子學習產品,不依賴併購等較高風險增長途徑,再度打出名堂。  

假如偉易達來年營業額繼續上升一成至一成半,保持近四成毛利率,盈利可上升三成,至一億七千萬元。偉易達現價四十港元,市值九十五億港元,以來年盈利計算,市盈率七倍,派息率達八厘。榮升「股王」帶來的獎品應該是估值提升(re-rating),投資者將陸續發現工業股中有這經歷過挫折再起身、前景美好的「股王」。

謙虛球王

節錄自-[June 23] 孔少林原是物語

聽聞一位任職巨型華資地產公司董事高層的高爾夫球球技了得,但他從不在香港貴族級球會出現,寧願每星期長途跋涉跑到內地打波,因為他不想遇到老闆。更難得是,他從來不在陌生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球技,避免說話傳到老闆的耳中;全世界人「作細」handicap,他卻「作大」。  

也難怪,高爾夫球要打得好,是沒有捷徑,天分的影響也不大,須苦練和投放大量時間練習,別無他法。「老虎仔」活士表面上天才橫溢,但他過去二十多年每日練習六小時的辛苦,卻沒有人談論。球技出色的上市公司董事,心底裏都有這恐懼(董事搵錢多,但也是打工仔一名):老闆出其不意問一句:「啊,你怎有這多時間練波?」  

打得好但不能「唱」,的確是一種辛苦,但辛苦程度可能不及渴望打波但找不到時間去打。全球千千萬萬高爾夫球發燒友都活在這樣的痛苦中,可是治本的方法不多。  

寄工作於打波是妙計,但不是每位客戶都是同道中人,即使打也未必可成為波友,而且總不能頻頻藉詞見客去打波。唯一方法是發現客戶中有合得來的波友,便跟他們努力在生意上做出成績,爭取每一個「開會談生意」機會,自己心安理得之餘,亦可對公司有交代。  

把打波融入生活中也是辦法,例如等候電梯時在鏡前練習、出差時帶高爾夫球書苦讀、進行電話會議時在下練習握棍等,總之在球場外也要爭取時間練習,全程活在虛擬的高爾夫球世界中。  我不打高爾夫球,但尊重他人選擇。想深一層,下屬熱愛高爾夫球不是壞事,因為能夠同時兼顧工作和打波的熱誠並不容易,能夠二者皆做得好更少之又少,打波可變成另類工作的推動力—想打波打得好,唯有畀心機工作,盡快「上岸」,退休後自由自在打波。我平日在皇崗過關見到的波友,他們年紀愈來愈年輕,或者我應恭喜他們。

應陣

節錄自-[June 23] 孔少林原是物語

過去幾年,市場對內地3G發牌猜想從未間斷,中國政府一拖再拖,已令可憐的分析員眼鏡碎片滿地。方兄早前提到Nomens(諾基亞和西門子)合併主因之一是為了通訊制式,我相信猜對了。  

西門子與國內的大唐電信是最先研究開發國產制式(TD-SCDMA),擁有不少國產制式的知識產權,後來大唐因為財政關係減慢開發速度。目前外資準備銷售國產制式有三大聯盟:愛立信和中興(763)、西門子和華為、諾基亞和普天。由於內地政府遲遲未發出3G牌照,聯盟看似虛有其表,從未聽聞有大型銷售。聯盟銷售由中方主導提供的國產制式設備,而愛立信、西門子及諾基亞提供歐洲制式(WCDMA)(香港也正用此制式)設備和有關整合。現在Nomens合併,將可使用西門子國產制式上的知識產權;再者,在這專利的優勢上,相信諾基亞將發力開發國產制式的手機,這才是諾基亞利之所在。所以西門子給諾基亞看中,是理所當然。  

中國政府當然知道外資西門子「養唔熟」,亦不願看見自己一手開發的國產制式落入外人手中,所以一早「應陣」準備,目標自然落在另一國產制式始祖大唐電信身上。在內地出手,不用真金白銀收購,人事調動已足以左右方向。6月初內地傳媒報道,中國移動(941)集團副總工程師真才基將「空降」大唐電信,正式出任集團總裁,原任總裁周寰留任集團黨總書記。  

真才基從中移動成立開始,一直擔任副總工程師兼計劃部部長,積極參與過中移動的網絡規劃和建設。他成為大唐領軍人物,目的顯而易見,就是把國產制式帶出實驗室,去嘗試商用。  

很多電訊財經分析員都認為中移動將沿用歐洲制式,這個假設可能要作修改。上述人事調動已令市場猜想中移動採用國產制式作主力的可能性大增。信產部今年亦曾明言不鼓勵營運商建歐洲制式測試網。內地多次不同的3G研討會亦曾提到,如想國產制式成為世界其中一個主流的3G標準,就應該由技術和資金都相對雄厚的中移動牽頭建設國產制式網絡,而不是在移動運營上缺乏經驗的固網運營商中電信(728)和網通(906)牽頭。  

無論Nomens併購成效如何,一個不爭事實是,中國堅持要用自己的標準。設備供應商如果不投放資源在國產制式上,過去幾年所投入推廣3G的投資可能全部泡湯!Nomens一役會否引發外國廠商「走入去」併購內地設備商,各位拭目以待。

感情牌

節錄自-[June 23] 孔少林原是物語

大家當然不知道李澤楷是否一位交易能手,但是起碼他有錢請得起一班財技高手,幫他策劃一次又一次交易,讓他一次又一次好像變魔術般,由無變有,變出數以百億計的利潤來。  

記得盈動收購香港電訊時,雖說當時現金加股份出價高達三千億元,但現金是毋須抵押向銀行借回來,而股票是印出來的。一位年輕小伙子,竟然有銀行肯推車仔送上數百億現金讓他進行槓桿收購(LBO),更離奇是大東電報局又樂於拱手相讓。換轉是我等「凡人」,你估銀行會否受理?而大東又會否掉頭走向新加坡電信那邊?  

歷史不能重演,假設性的問題沒有意義,反正這份免費獲得的大禮已經到手,旗下資產幾經轉折買買賣賣,像變魔術般令負債減剩不足二百億元,流動通訊業務高賣(CSL)低買(SUNDAY),兜了一個圈,「老電」雖然清減了不少,仍舊是全港服務最齊備的「綜合多媒體電訊商」,仍舊是北京眼中別具「戰略價值」的「港人資產」,以及收購者眼中不可多得的璞玉。  

作為一位商家,當然希望物盡其用,如果北京認為這是「港人資產」,而港人資產不容「外人」佔有,難免要付出「戰略溢價」。回歸九年,還是不太習慣由北面回望香港的風景,所以我亦答不到你「戰略溢價」究竟值幾錢,反正講到國家大義的時候,大家是講心不講金。  

對於新橋及麥格理的出價是多少,市場眾說紛紜。有指新橋出價五百億元,又說有人出價六百二十億元。對賣家來說,當然是愈熱鬧愈好,當前形勢「正合吾意」。以傳言中的高價計算,扣除一百八十億元負債,連同持有盈大(432)的三十三億元市值,每股股價豈非值七元?然而,無論是新橋還是麥格理,今次交易的牽頭人,竟然與和黃(013)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傳聞中的收購價錢,究竟有幾多成反映公司的商業價值,有幾多成是「戰略價值」?  

從管理層反應看,網通(906)早已露了底牌。獵物究竟能否逃出擁有千萬(年薪)大軍(師)的獵人之手?很快便有分曉。只是,高價買了電盈(008)支持李澤楷的投資者,如果仍想上訴的話,便要勞煩轉台至432或65;我只是要提醒大家,賭仔大忌是「磨爛蓆」,而且無論是432或65號台,均不知幾時會易手。

爆谷文化

節錄自-[June 22] 孔少林原是物語

為什美國的戲院所售賣的爆谷是鹹味,而香港和內地戲院的爆谷多是甜味?答案反映美國人經營戲院的功力比中國人勝幾籌─鹹爆谷令人口渴,多飲汽水。  

在美國,吃爆谷是去戲院睇戲的最傳神標誌;「爆谷文化」就是「睇戲文化」。美國戲院經營者老早了解到,播放電影只是經營戲院其中一種生意。  

經營戲院其實包含三種生意:

第一、戲院是快餐店。各位知不知道售賣爆谷的利潤是多少?我估計大約是95%。爆谷豆爆成爆谷的比例大約是一比六十。一位美國戲院業前輩說過這句名言:過去一百年來戲院最重要的科技突破,是設計在座位扶手旁邊的汽水座!以前觀眾把汽水放在地上,容易打翻,大大減低買汽水的意欲。前輩不是說笑,爆谷和汽水就是戲院的主要收入來源;而最重要的地方是,飲品和食物的收入不用跟片商分賬。  

第二、戲院播放電影。院商跟片商瓜分票房收入,比例視乎雙方協議,一般是五五分賬。院商負責戲院所有員工工資和燈油火蠟開支。戲院座位數目固定,票價大致穩定,開源能力不高;因此,院商唯有致力控制成本。近年流行小型戲院,就是院商爭取規模效益─播放八齣戲都是由同一隊工作人員負責。  

第三、戲院是廣告載體。廣告對院商的吸引力不下於爆谷,因為成本近「零」。唯一須考慮之處,是院商須平衡正場前播放廣告和預告片的長度比例─總不能要求觀眾等三十分鐘才等到正場電影。雖然生意難做,但要在廣告和預告片二者作取捨並不困難:廣告收入全屬院商所有,而預告片是院商幫片商免費宣傳。各位有否察覺近年廣告愈來愈多,預告片則愈來愈少?原因是錢作怪。  

中國現在大約有三千間戲院,大部分設備簡陋,跟美國戲院的質素有一段距離。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戲院數目卻是中國十倍。中國戲院經營者未弄清楚戲院是什一回事之前,還是按部就班發展戲院業。面對經營戲院的困難和翻版DVD的雙重夾擊,內地戲院行業荊棘滿途。

年輕分析員

節錄自-[June 22] 孔少林原是物語

上市公司老闆其中一個噩夢,是要他跟證券行分析員開會。現在大部分老闆把這項工作交給財務總監負責,但分析員始終渴望從最高負責人口中知道公司動向,不時要求直接見老闆,而老闆覺得三番四次推搪好像不太畀面,因此偶爾也要接見分析員。  

老闆第一眼見到分析員,腦海即浮現一個問題:為什分析員這年輕?這個問題相當重要,這年輕的分析員哪有經驗和閱歷去深入分析行業和公司前景?據聞分析員工作時間頗長,他們外表沒理由長得比真實年齡年輕?  

分析員開口說話,立即確證老闆心裏的憂慮:年輕人真的不懂事。假如分析員單是不懂事,還好一點,老闆索性把他們當作為自己子女或後輩,稍為付出耐性細心向他們講解。即使遇上較麻煩的「不懂事扮懂事」的分析員,老闆多花唇舌,始終也能把正確訊息傳達予分析員。最慘是遇上「不懂事扮懂事兼教你做生意」的分析員,他們不但不懂事,還大發謬論;老闆乖乖坐受教誨,又不能得罪可影響公司股價表現的分析員,眼淚只能在心裏流,心想老闆真的不易做。  

分析員年紀輕、經驗淺,不是香港股票市場的特徵,外國也出現同樣情況,但情況不及香港明顯。《Institutional Investor》雜誌最近選出七十位美國和五十位歐洲頂級分析員,平均年齡分別是四十一歲和四十歲。《Institutional Investor》也有選出香港區分析員,但年齡資料欠奉,若果單看照片,我推測這些分析員勉強三十出頭。  

英美分析員入行路途,大都是在所從事行業內打滾了一段長時間,累積一定經驗,然後轉行任分析員,入行年紀大都是三十過外。反觀香港,在海外名校畢業,便好像足夠作為入行條件。  若干年前,某上市公司老闆接見女性分析員,一見鍾情,拍了幾年拖後結婚。最近在雜誌看到,這名分析員婚後生了幾名孩子,但至今依然明艷照人。我在想,當日她跟老闆開會時幾多歲?

協同效應是bull xxxx

節錄自-[June 21] 孔少林原是物語

假如「協同效應」這「詞語」(本欄稱「廢話」)有冷熱指數,熱爆期必定是2001年時代華納宣布與美國在線合併,打造由互聯網和傳統媒體組成的跨媒體平台。投資者想到二個集團能製造的協同效應,例如時代華納有線電視和雜誌訂戶轉為美國在線網上訂戶、傳統廣告客戶轉為網上廣告客戶等;想到這裏,誰能不熱血沸騰,高呼這就是新經濟的最高境界?  

之後發生的事情,讀者應耳熟能詳:科網泡沫爆破打擊美國在線的生意,2003年時代華納把美國在線從公司名字中除掉,美國在線從時代華納的靈魂變為其中一個業務單位。最近《華爾街日報》訪問去年底上任為時代華納總裁比克斯(Jeff Bewkes),談到前人歌頌的「協同效應」,他提出集團最新看法。  

「It’s bull xxxx.」。比克斯的答案簡單和直接。他不相信「協同效應」,認為業務單位必須自立,不可能依賴集團其他業務補貼,甚至不鼓勵業務單位在集團內尋求合作夥伴,相信市場才是商業價值的最佳判官。比克斯強調,每個業務單位都要做到行業中最好,它們的存在價值並不是支援其他業務單位。集團會出售表現欠佳業務單位,不論它們提供多少「協同效應」。過去二年,時代華納出售了音樂和出版業務。  

比克斯升上總裁位置之前,在HBO工作了二十七年,期間經常受集團總部和其他業務單位滋擾,不時研究什合作項目。那時候他不可以不應酬集團同事,但結果十之八九是「無米粥」,除了滿足集團的「協同效應」口號,實際上費時失事。今天他爬到「話事人」位置,首項工作是推翻「協同效應」的虛擬神話。  

在比克斯掌管下,如果合作條件完全一樣,時代華納必須跟外面人做生意,除非自己人提出的條件比外面人優勝,才可跟自己人做生意。集團業務單位主管仍然定期開會,但目的不是搵生意,而是分享市場資訊和情報。  

吹噓「協同效應」人士的強項,是在集團內勇猛地搵(或搶)生意,在集團外則「守身如玉」;他們在「協同效應」之都的時代華納已時日無多。

阿房宮

節錄自-[June 21] 孔少林原是物語

「香港的添馬艦計劃,必須成為現代化地標,為二十一世紀再出發的香港樹立旗幟,揚威四海,才不負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商貿旅遊中心和世界大都會的威名。」以上言論,驟眼看似是好大喜功的政府官員所講,實則出於民選議員鄭經翰上星期在《信報》的專欄。  

本欄之前已討論過,本來政府想建新總部是件小事,只要證明到有此需要,又能提出一個符合使用公帑成本效益的方案,並沒什大的爭議性。偏偏政府硬要把中區地王據為己有,又要開出比頂級寫字樓還要高的建築費預算,處處給人浮誇的感覺,才特別乞人憎。  

香港有山頂、維港、國金、會展、淺水灣……地標還不足夠嗎?為什政府的新總部必須要是新的香港地標?紐約、倫敦、新加坡的國際都會地位是靠那些「形象工程」建立的?除了極權和發展中國家外,有哪些政府可以花費民脂民膏,為自己辦公室塗脂抹粉,還理直氣壯地對市民說「這是為大家好」?  

鄭議員還說以大型新建築物推銷城市形象,「連內地也明白」。不錯,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必定是以同樣理由向咸陽市民推銷阿房宮方案的。我只聽過不少人說國內種種「破舊立新」的政績工程,毀了多少具保留價值的建築,代之而起是各種形相怪異、與周圍環境毫不配合的低級趣味建築物。我們的品味,真的應師承內地嗎?  

私人企業有興趣參與這種虛榮追逐遊戲,只要得到股東同意,旁人無權過問。政府花的每一分每一毫,可都是從我們身上拿的,大部分納稅人真的同意多花公帑,令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成為香港的新地標?我非常懷疑。

二十年過眼雲煙

節錄自-[June 20] 孔少林原是物語

蓋茨終於正式宣布二年後退出微軟,全身投入慈善事業,二十年的蓋茨微軟年代,將告一段落。蓋茨是科技界的重要人物,這幾天論其功過的文章自然排山倒海。繼續破口大罵的為數不少,鼓掌稱讚的卻只集中在其慈善事業之上,少有提及蓋茨在科技界中的建樹。  

如果大家公司有I.T.同事,不妨訪問他們對蓋茨有怎評價,「毀譽參半」、「功過相抵」應該已是最好的評語。他們所持的理由大家耳熟能詳:微軟最喜歡推出四肢不全的產品,不是嗎?「視窗」XP已推出幾年,就在幾天前,微軟「又」再發現一重大致命的錯誤,沒完沒了;微軟壟斷,硬把I.E.瀏覽器打包入「視窗」,殺死我們喜歡的「網景」;微軟打壓有創意但沒財力的軟件公司;微軟產品冇型、不過癮等等。我當年亦曾經死守「網景」至2001年,直至公司裏只得我一人仍未裝上I.E.,見四野無人,才不得不放棄。有人形容如果微軟是超市,就是沃爾瑪;如果是食物店,就是麥當勞。這幾年,彈劾和對抗微軟是主流,讚賞蓋茨是異端。  

直至在電視上見到蓋茨親自宣布即將退出微軟,卻突然百感交集。在微軟的軟件上生活、溝通、拚鬥了二十年,實在不是短時間。如果蓋茨在科技界不算一個有功績的人物,誰是?想了幾天,禁不住推翻以前對他的看法。  

這二十年來,如果不是有蓋茨和微軟,個人電腦又怎能如此普及?到了今天,哪一個辦公室、哪一個員工,可以沒有個人電腦而運作?哪一門生意不因為電腦化而受惠?如果不是微軟一統天下,科技人員又如何能在一個共用平台上,放心不停開發,不用擔心規格不同,阻手阻腳?說得對,微軟「冇型」,廉價(相對當年的IBM大型電腦及蘋果系統),就算是科技界中的沃爾瑪,又如何?普通人入不到IBM的門口,沃爾瑪版的微軟卻中門大開,數千元有找,人人有衫,總好過衣不蔽體。  

我當然記得微軟打「茅波」,殺死「網景」。但反觀當年,支持「網景」如我的死硬派仍然佔大多數,可惜自從「網景」賣給美國在線,不思進取,推出「網景」第四版之後,遲遲未有再推出第五版,只把舊版修修補補,產品終於追不上時代進步,被淘汰是遲早之事。那些被微軟消滅的軟件公司,除了及不上微軟財雄勢大外,會不會像「網景」一樣,在產品功能上還差一大橛?當年不少人排隊搶購微軟推出的新產品,就是因為它簡單易用,操作電腦軟件又不用看應用手冊,這不就是功力嗎?  

況且,蓋茨除了是軟件設計師,亦是一間公司的CEO,如果對競爭對手放軟手腳,在商業社會亦是死罪一條,難以向股東交代。  

說到打壓,正如《侏羅紀公園》的名句:「Life finds a way.」微軟雖然霸道,卻斷不可隻手遮天。只要有好軟件,哪怕不能突圍而出!近幾年發展得很好的免費共用軟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微軟獨霸個人電腦市場,又如何阻得住Google的二位創辦人轉戰網絡世界?到今天,蓋茨亦不得不承認在這個網絡時代,微軟已經被Google拋離了一段距離。Google今天迅速發展,在網絡世界建立自己的運作系統,辦公室軟件網絡化已經指日可待。一代新人換舊人,論野心,微軟比Google還差一橛,我們又會不會因為要鋤強扶弱,將來把Google定性為科技界中的黑武士、大奸人?  

千秋功過,最後總有定論。但觀乎蓋茨在這大好年華,寧願選擇花時間在非洲兒童身上,而不親自領兵開發最新軟件,與Google決一死戰,可見大家對他在科技界的成就或褒或貶,似乎都只是過眼雲煙,不再重要。

高盛斟茶阿嬸賺幾多?

節錄自-[June 20] 孔少林原是物語

作為一部賺錢機器、出產全球政經要人搖籃、協助全球企業融資和併購中介人,投資銀行高盛風頭一時無兩。現任主席保爾森獲布殊提名出任財長,不少患眼紅症人士開始談論「高盛皇朝」對全球政經界的影響。早前《經濟學人》用了大篇幅分析高盛,對於這份編採嚴謹、「惜字如金」的雜誌來說,實屬罕有。文章結論是,高盛這部「機器」將繼續全速前進。  

不少人分析高盛成功之道,結論大都是重視團隊精神、完善內部培訓、跟客戶保持良好關係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我最近接觸到關於高盛的數據,對它的成功有另一個看法;數據是,2006年首三個月,高盛每名員工平均收入是二十二萬美元。請注意,是三個月!是所有員工平均工資,即包括司機、茶水部阿嬸!我認為,高盛成功的另一原因,是它沒有兼營商業銀行的包袱。  

假如高盛兼營商業銀行,它怎樣處理負責「中小企貸款」部門跟「企業併購」部門主管薪酬上的差別?大家都是副總裁,前者薪金連花紅可能只及後者的「零頭」。同時是商業和投資銀行,高層為了減低員工之間的磨擦,平衡各人心理,從而稍為調節員工薪金,但所引起的混亂無法估計。投資銀行員工心態是,憑我的「橋」、關係、努力為公司賺大錢,能夠分享金錢成果是天公地道;公司要奉行「社會主義」的話,我即起身!  

偏偏全球商業銀行不停發「一站式」銀行服務這個夢。「一站式」的意思是,結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資源,為客戶提供全面銀行服務,例如為計劃併購的客戶提供融資─「借錢畀你去收購」。「一站式」模式不錯可為同是商業亦是投資性質銀行提高盈利及鞏固客戶關係,但過程中難免產生員工之間的磨擦。大家都是為銀行出力,為何投資銀行賺錢比商業銀行家高出這多?  由始至終,高盛堅守投資銀行這定位,上上下下習慣了投資銀行「弱肉強食」和「能者居之」文化,患眼紅症員工數目不多─「你有本事一樣可以賺這多錢」。員工上下一心專注為公司賺大錢,同時亦為自己賺大錢,從下至上萬眾一(私)心,正是高盛取勝之道。  

三個月賺二十二萬美元這數據,即是說每人平均每年賺七百萬港元。我估計,在高盛總部工作的茶水部頭號斟茶阿嬸,她的年薪也比香港的銀行分行經理高,有沒有人願意跟我打賭?

「宋世傑扮癲」歐洲版

節錄自-[June 19] 孔少林原是物語

數月前,在電視看到全球最大的飛機空中巴士A380試飛,還看到機艙內有按摩浴池、酒吧、休息室、商務中心、可以平躺的座位等各種設施,簡直就是夢寐以求的空中旅程,當晚興奮得做夢時一直幻想將來出差時的舒服情景。前幾天讀到幾段新聞,不單徹底把我的美夢粉碎,也慨歎故事發展實在太巧合。  

空巴主要股東有二位:歐洲的EADS持有八成股權,餘下二成由英資的BAE持有。EADS一直想收購BAE所持的二成股權,BAE亦有意出售,但價格一直談不攏。6月8日,BAE表示考慮行使認沽期權,把持有的二成股權賣給EADS,行使價仍在商討中;BAE預期售價最少是五十五億美元。戲劇性發展從此發生:在此意向發出後一星期內,有關空巴的噩耗如雪片般飛來。  

6月9日,正在法國廠房趕製的其中一架A380有三條纜索被切斷,懷疑遭人蓄意破壞,這事件不單影響公司管治形象,更影響付運日期。空巴聲稱已報警並進行內部調查。  

6月12日,空巴再遇重挫。原來當飛機起飛或飛行時,都會產生很大的湍流,湍流太大會導致附近的飛機失控。平日我們乘飛機途中的搖晃,有部分是由湍流引起的。飛機體積愈大,產生的湍流就愈大,目前飛機在空中的安全距離大約是五海哩。國際民航組織和空氣動力專家未能就A380強烈湍流造成的安全風險程度達成共識,決定暫時要求A380需要有雙倍安全距離,即十海哩;同一航線上後隨A380的飛機,更要求十五海哩安全距離。這些特別飛行限制和額外空間的規定,肯定令空巴的營銷難度大增,因為A380附近的其他飛機不得不減速或是等候更長時間才起飛,以騰出額外距離,全球的民航交通管制也因此受影響,保守預計最短要九個月的準備期。  

禍不單行,6月14日,空巴第二次宣布要押後A380投入服務的日期,兼且預期明年底前付運A380的數目,由二十架驟減至九架,未來四年純利將減少二十億歐羅。除此之外,主要買家如新加坡航空、阿聯酋航空及澳洲航空正考慮取消訂單並按合約條款索償;同日新加坡航空向波音訂了二十架787型客機,並有權再加訂二十架以補充A380之延期。空巴即時四面楚歌,EADS股東終於忍耐不住接二連三的壞消息,紛紛拋售手上股票,EADS股價插水式單日下跌約三成,在波幅較小的歐洲股市甚為罕見。  

其實,EADS股東不用太悲觀,以上所有問題,肯定都會一一解決,影響亦是一次性,並不會延續。反而我懷疑這是否一個歐洲版「宋世傑扮癲」個案,持有八成空巴及其他軍用航天業務的EADS,市值目前跌至只約一百八十億美金,按理推算BAE手上二成空巴股權,肯定不值五十五億美元。如果EADS因此而在只爭朝夕的談判桌上以較低價買入二成空巴股權,可能「塞翁失馬,焉知非褔」也未可知!

謀事在爽

節錄自-[June 19] 孔少林原是物語

原本計劃與朋友行山,是幾星期前約好了,後來因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告而告吹。行山做足準備工夫,例如食物和用品,還有約齊人腳。可惜的是,即使準備周全,但天氣變幻莫測,成行與否,往往要等到活動當日才知。  

取消行山是閒事,只不過錯過一天的郊遊樂,但關乎動輒數十億元的上市集資計劃,公司耗用大量人力、物力、時間去悉心安排,而且成功上市集資是公司的里程碑,也是未來業務發展的關鍵,萬一上市不成,不但是金錢損失,對公司的將來也造成深遠影響,所以說不得笑。  

看到近期有關地產公司的上市活動,因市況逆轉而延遲,如新鴻基地產(016)旗下的創紀房產基金決定延遲上市,是繼恒基地產(012)旗下陽光房產基金和瑞安房地產(272)後,月內第三間延緩上市的地產公司。  

創紀和陽光主要因為股票市場市況逆轉,要延遲上市。至於瑞房,除了市況因素外,還受到內地房地產市場,以及政治因素的宏觀調控影響。瑞房有見及此,已把招股價範圍訂得闊一些,以便必要時以下限或較吸引價格來定價,可惜最終敵不過市況和宏調等負面因素。至於早行一步的冠君產業信託(2778)成功上市,雖然上市後股價表現欠佳,但總算是搭上尾班車。  

看罷創紀、陽光、瑞房和冠君這些例子,原來上市也如行山一樣是「成事在天」,但為什有些公司能成功上市,有些要延遲甚至告吹?除了是「成事在天」,也要「謀事在爽」。  

要把市場風險減至最低,最佳方法除了要速戰速決,鷹君籌備上市時,投資者曾質疑資產質素和定價,但鷹君無懼外來聲音,趁房產基金熱潮,迅速把旗下物業包裝上市;反觀作風一向保守的新地與恒地,因為行事太謹慎,未能把握熱潮,白白錯失上市良機。

奶油豬仔包

節錄自-[June 15] 孔少林原是物語
每個月我總會有幾次早餐會議。其實我挺喜歡在早上談生意,因為心情比較輕鬆,頭腦特別清醒,做決定會較準確。更重要的這是早餐會議,大家都要趕上班,自然會單刀直入,說完就走。

為求環境舒適,通常舉行早餐會議最多的地方是酒店咖啡室。可是酒店的自助早餐不外乎煎蛋、香腸、煙肉、多士等,十年不變的配搭,油膩兼頂胃。奶茶、咖啡因為是大量製作,通常都是淡而無味。去到最後,往往只是吃一碟水果,稍為意思意思一下。雖說早餐會議是會議為主,早餐為副,但想到生意夥伴跟自己一樣,都是在「扮」吃早餐,大家受苦,何必呢?  

所以最近我嘗試打破傳統,改去其他不同地方,結果早餐吃得開心,會議談得更歡暢。其中最受歡迎的地方,是鏞記對面的翠華茶餐廳。因為翠華有幾層,而且早餐時段顧客不多,不會太擠迫,若坐到卡位,其實都十分舒適。最重要的是,香港人,哪個不愛喝一杯又香又滑的港式熱奶茶?我認為最佳的配搭,是翠華的奶油豬仔包。豬仔包軟熟得來有些少煙煙韌韌,外皮焗香熱騰騰,咬落皮脆肉軟,不太甜,是極品。要轉口味,選擇多的是,A餐有羅宋湯螺絲粉,D餐有炸菜肉絲魚片米,餐包改多士加一元,二十三元正。  

自從第一次提議去翠華得到空前成功後,這幾個月我已脫離酒店的苦海。這期間,我亦去過蓮香一盅兩件,一邊品嘗豬潤燒賣,一邊談合約,原來又幾夾。如果是相熟的生意夥伴,索性去上環生記吃魚骨肉丸粥。這就變成早餐為主,會議為副了。

國產VOD

節錄自-[June 15] 孔少林原是物語

外國傳媒集團過去在發展VOD(video on demand)市場,不知花了多少錢,但全部都是鎩羽而歸。VOD這構思是不錯的,消費者可安坐家中在任何時間下載自己喜愛的電影;可是,受制於技術和電影版權,VOD一直是電影業的烏托邦。  

外國人做不到的,中國人做到了。閣下走入內地出售翻版影碟的商店,要求一隻剛巧缺貨的影碟,店員的回應是:「先生,你等一陣,我立即過隔籬畀你。」不消三分鐘,影碟就在你眼前,這不是VOD是什?  

每次聽到有公司計劃打進內地戲院市場,我都覺得可笑。試問內地人怎會花錢去戲院睇戲?質素不俗、隨處可買到的DVD影碟,零售價是七至十元(人民幣.下同)。在城市,高檔次戲院的戲票價格約四十至六十元;對消費者來說,要在二者作取捨,答案不言而喻。去年內地戲院票房人均支出是一元四角(你沒有看錯,是一元四角)。  

每次聽到內地企業負責人解釋,我們的生意很快便會轉好,因為政府必定嚴懲搶我們生意的不法分子,我都覺得可笑;我未見過單憑政府手段可消滅一個規模龐大、利潤深厚、因應市場需求而誕生的行業。翻版DVD銷售網絡從東莞樟木頭光明正大的地下舖,伸延到深圳華強北路的樓上舖,這些店舖流動性強、營運手法靈活、顧客服務水平高,政府或許能間中打壓它們的銳氣,但要徹底消滅它們,成功機會甚微,因為需求者大有人在。市場的事,始終要商家和消費者自行解決。  

過去幾年美國電影票房連年下跌,荷里活的「續命仙丹」是售賣DVD影碟,而出售最多DVD影碟的零售商是沃爾瑪。沃爾瑪正與數間荷里活片廠密談,計劃推出廉價「即買即燒」DVD影碟。構思是沃爾瑪在店舖內設「燒碟站」,毋須存放影碟,顧客要求什,沃爾瑪就地即「燒」什。沃爾瑪的新招把VOD帶上另一層次。  

沃爾瑪和片廠的洽談已經近尾聲。據聞沃爾瑪代表向荷里活代表提出的首個問題是,燒一隻碟加包裝需時多久?荷里活代表說半小時便可以。沃爾瑪代表再問,可否拖到一小時?

周身刀

節錄自-[June 15]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最近我發現一間上市公司,它一方面經營傳統家電工業,一方面搞的士公司,另外又開發企業電腦軟件,同時投資商住物業並興建酒店,更厲害的是成立高科技創投公司,還製造出全球最快的超級電腦,比政府空談的數碼港、科技園實在強勁百倍!這間「周身刀」公司就是蜆電器(081)。  

上市公司「周身刀」的代價,就是使投資者覺得公司心多不專注,蜆年報的複雜程度絕不下於玩財技的上市公司,試問有哪位財經分析員能夠同時熟悉以上全部業務?蜆的多元化業務,就像電影《國產凌凌漆》中,羅家英飾演達文西的武器「你命三千」一樣!幾把刀單獨使用時就獨當一面,當混在一起時,威力少不免互相抵銷,公司估值往往打個折扣。  

蜆最老的屠龍寶刀,非祖傳工業製造吊扇和家電莫屬,創辦人曾有「吊扇大王」稱號。可惜由於原材料漲價,加上激烈競爭,雖然佔營業額近九成,超過十一億元,盈利卻只得六千多萬元。屠龍寶刀負荷太重,果然未必人人擔得起。  

至於藏於腰間的暗器小李飛刀,就是七百多個廣州的士牌,營業額雖然只得一千五百多萬港元,但幾乎全是純利;更重要的是,每個的士牌連的士車價只以約二十六萬元人民幣入賬。內地網上流傳一個的士牌(不計的士車價)已升值至約五十萬元人民幣,內地的士又醞釀加價,賬面資產值應值約四億港元,低估近一半。  

尚未出鞘而威力最大的聶風雪飲刀,應該是物業投資和租金收入。蜆在去年初那次宏調,以低價購入光大地產56%權益。光大現持有的土地儲備約三百萬方米,分布廣州、上海、北京、合肥等一、二級城市,可建樓面應有近一百六十萬方米,土地儲備量竟多於前陣子熱炒的華潤置地(1109)和上海復地(2337)等。蜆亦已完成對廣州市中心中信廣場旁的一個綜合地產項目二成權益的投資,該項目可望於明年完工,建築面積達十三萬方米,包括六萬方米的五星級酒店,年報粗略估計約值八億元。租金收入方面,最有價值的應是廣州中信廣場商場二成權益及寫字樓四成權益,連同其他在中、港、美的物業,根據年報估值約八億元。單是物業投資、租賃和的士業務已值近二十億元,而蜆目前市值竟只有十三億元多。  

還有一塊刀片傍身,就是蜆星盈科技有限公司。根據內地傳媒報道,星盈的超級「刀片」計算機每秒運算速度可達到四萬億次,名列世界最高效率的超級電腦,它可用於氣象研究、生物訊息、地震地質、汽車、環境、娛樂等方面。這公司仍處於虧損階段,是龍是蟲,有待分曉。  

有一點幾乎可肯定的是,如果全部業務在適當時間分拆,縱使其他幾把刀仔撇去不計,蜆整體價值肯定不止於二十億港元。至於現價是否值得買,最好是找一枝最清楚所有業務的盲公竹:主席及關聯人士在每股二元六角增持近2%股權,應該是一個啟示。

單身大長今之女人四十

節錄自-[June 14] 孔少林原是物語

二十年前,全球大長今從一篇雜誌文章讀到一件她們已知道但從不願意面對的事實,文章的震撼力,二十年後仍被談論。1986年6月《新聞周刊》封面故事標題是〈來遲了,你的白王子已離去〉,內容根據一個哈佛和耶魯大學研究報告,一名三十歲兼大學畢業的單身女子,找到丈夫的機會是20%;一名四十歲兼大學畢業的女子,結到婚的機會急跌至2.6%。文章作者作出一個殘酷及今天來看政治不正確的比喻:女人四十找到白馬王子的機會,比發生恐怖襲擊的機會還要低。

大長今看罷文章的反應,一是拒絕相信單身宿命,一是視若無睹,繼續瀟灑過單身生活;第三種反應較特別,大長今反而舒一口氣,心裏平靜下來,她們發現不是自己有什毛病,這原來是社會的錯,至少哈佛和耶魯的教授如是說。  

接受訪問的大長今全部受過大學教育、事業有成、愛情生活豐富,她們全部有結婚的打算,遲遲未婚是找不到她們認為最適合人選,或是時間總是不適合。她們想不到一句「Honey,現在不是時候」,竟然變成「永別」。  

暫且不去挑戰研究報告的準確性,女人四十難結婚當然可信。我們環顧四周的同事和朋友,遲婚男人大都是事業不如意、性格有待改善的一群;相反,遲婚女人全是事業有成、待人接物八面玲瓏、一直受本欄歌頌的「單身大長今」。大長今寧願單身也不肯降低擇偶要求,可是市場上僅餘少量優質遲婚男人,但這些遲婚男人不是「花花公子」,便是「睇定才下注的精明公子」;所有「公子」都討厭等人放工,只想人家等他們。  

大長今讀到這裏,心裏必定一萬個不滿意 —為什講一些我們早已知道的廢話?我當然不是落井下石之流,我是為大長今姊妹們帶來喜訊:《新聞周刊》二十年後找回當年其中十一位接受訪問的單身女子,其中八個結了婚,大部分生了孩子,無人離婚。姊妹們妳不是一個統計數字,妳是「一」個女人, 妳只須找到「一」個男人。

非牟利仙境

節錄自-[June 14]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朋友的女兒就讀美國名牌私立大學,她品學兼優,關心社會,所想所做由自己決定,在年輕人中屬罕有品種。朋友拜託我幫手為他的女兒找一份暑期工,但聲明她只對非牟利團體感興趣;我聽後擔心起來。  

「我想加入非牟利團體工作」這句話並不陌生,我朋友之中,不時提這句話的大有人在,他們的共通點是年紀步向中年、賺錢能力奇高、工作壓力巨大。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們通常精神近崩潰邊緣,只想遠離工作壓力和是非圈,轉做一些他們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幸好朋友之中真的有人在非牟利團體工作,他的經歷幫助大家冷靜處理工作上偶爾的嘮叨。據他所說,非牟利團體跟打工族心目中的童話仙境相距甚遠:  

一、工作壓力更大。非牟利團體也要「追數」,他們對籌款金額的重視程度,不下於商業機構重視營業額。其實,我們用數據去衡量機構的表現時,商業機構可能較簡單,最終盈利壓倒一切;相反,非牟利團體除了籌款數字,還有行政支出比率、籌款使用效率等不同數據,要令每項數據都達到預期目標,這份工作壓力不小。  

二、不知誰是老闆。究竟是捐款者?非牟利團體董事局?非牟利團體CEO(對,現在大部分非牟利團體都有CEO)?是受益人?誰是商業機構的老闆卻清清楚楚。  

三、辦公室政治更熾熱。為非牟利團體工作的人,心裏大都有一團火;辦公室四周火紅火綠,火花四濺,員工火氣自然十足。員工「篤背脊」、互數是非,勾心鬥角等活動程度,跟這份工作的「有意義」程度成正比;工作愈有意義,政治氣氛愈緊張。  

四、辦公室廢話更多。如果你以為終於可逃離「人是最重要資產」、「雙贏方案」、「打造平台」等辦公室廢話?你大錯特錯。近幾年,非牟利團體的運作和架構漸趨商業化,它們把商業機構不管是好或是壞的文化,都不加思索通通移植過來。其實,非牟利團體才是企管廢話之都。  五、拯救世界機會不多。非牟利團體的電腦一樣會壞、一樣要會計去埋數、員工月尾一樣期待有糧出。在非牟利團體工作,可能就是加入電腦部、會計部、人事部,跟商業機構無異,你不會有太多時間去拯救世界。  

幸好細姪女懂中文,希望她讀完這篇文章後會三思;我有朋友在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工作,我可跟他們聯絡一下。

工業股三級制

節錄自-[June 14]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最近讀到一個有分量的訪問,被訪者是工業股分析員劉紹文,他建議投資者用市盈率來把工業股分級:第一級是市盈率十五倍以上,第二級十倍至十五倍,第三級十倍以下。  

劉紹文認為,散戶應留意第二級工業股,原因是:第一級的廠商歷史悠久,管理能力佳,擁有良好往績,得到基金認同,這級別的股份股價受基金動向支配,若基金突然減持,散戶容易蒙受損失。第三級廠商缺乏基金支持,公司資訊貧乏,投資風險甚高。反觀第二級的廠商實力不錯,仍未廣泛獲基金垂青,市場上關於它們的消息不多,此級別股份隨時有機會升級,風險與回報比例較吸引。因此,散戶應集中火力在有實力但因各種理由未能升上第一級的工業股。  

本地上市公司中,工業股營運模式透明度頗高,而且不少上市了好一段時間,不似新興行業,而基金和散戶對工業股都有一定認識。劉紹文以市盈率來衡量工業股的吸引力,其實作出的假設是,工業股「市場效率」較高,其股價一定程度上準確反映投資者期望。我認為,劉紹文「工業股三級論」有趣兼有見地,他建議投資者避開頂級工業股的理由頗有道理。市場上,市盈率長期十五倍以上的工業股為數不多,大部分投資者即時說得出的是德昌電機(179)。  

在我記憶中,德昌市盈率都在二十倍以上,比其他工業股高出一大截。一直以來,德昌的股東都以基金為主,因為德昌管理層作風正派兼穩健,基金心態是市盈率稍高也是值得的,認為是「只會買貴,不會買錯」的股份。  

德昌最近宣布業績倒退三成,削減派息,股價跌至近年新低。德昌業績倒退已不是新聞,之前大行分析員不離不棄,相信「明年會更好」,繼績支持管理層,德昌股價在逆境中也能保持高市盈率。不過,據我觀察,大行分析員在最近一次業績公布後紛紛改變看法,把德昌目標價調低。目前德昌市值低於二百億元,被剔出恒指成分股的機會不低,到時股價將進一步受壓。我要請教劉紹文,散戶應怎看從第一級跌至第二級的工業股?

終於說出真話

節錄自-[June 13]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本欄多次批評外國互聯網公司為打進中國市場不惜一切:例如Google打倒確保資訊流通無阻的宗旨,破壞辛苦經營的「做好人」形象;雅虎間接把內地記者師濤送入監牢。我有朋友在互聯網公司工作,他向我邊訴苦邊投訴:「我們也不想這樣做,但有更好的折衷方法嗎?難道離開中國市場?為了令中國進一步開放,互聯網公司留在中國總比離開好,況且我們的對手統統視中國為必爭之地。」最後一句話最精警。  

作為旁觀者,我們很自然、很容易扮上「無責任批判者」角色,不用替互聯網公司想出折衷方法;但對於一個處處要為股東設想的商業機構,留低和離開中國市場這取捨太明顯了。假如易地而處,我們何嘗不會同樣為五斗米折腰?我怎也想不出一個令各方接受的折衷方法。  

過去,我對互聯公司的批評,主要不是針對它們留低在中國的決定,而是事後它們自圓其說,搬出一大堆難以令人接受的辯白,例如「我們必須遵守當地法律」、「我們這樣做都是為中國人想」等。  

最近從報章讀到二個訪問,被訪者分別是Google和雅虎負責人,他們再評論留低在中國的決定,終於說出真話。Google創辦人之一Sergey Brin承認,他們接受中國政府訂下的資訊限制,推出經過濾及經審查的Google.cn搜尋網站之前,內部曾有激烈辯論,經過痛苦的取捨過程,最後才決定妥協(「compromised our principle」)。Compromise這個字直譯是「妥協」,但當中包含讓步和違背宗旨的意思。Brin理解批評者的立場,Google決定留低在中國,因為通往光明是可選擇不同路途。言談之間,Brin流露點點悔意:「Perhaps now the principled approach makes more sense」。  

雅虎行政總裁Terry Semel的答案比Brin的直接得多:「We continue to be pissed off and are sorry about it」。這個「sorry」不是道歉,是難過。Semel下一句一語道破這難題的癥結:「hat’s the alterative?To walk away?」這句話不容易入耳,但正是大部分企管人易地而處時須考慮的問題。  

Google和雅虎終於說出真話,實情是為了發展中國市場,它們沒有折衷方法。這是一個商業決定,不是什法律問題。

雙贏不夠要三贏

節錄自-[June 13] 孔少林原是物語

中移動(941)的母公司斥資十三億港元,從梅鐸的新聞集團手上收購鳳凰衛視(8002)二成股權。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認為,這宗交易可達至「三贏局面」,即中移動、鳳凰衛視和新聞集團三方都有得益。本欄對於「雙贏方案」的看法,一直都認為是當事人「一廂情願」和「自相矛盾」的想法。在這宗交易,中移動「買」,新聞集團「賣」,二方都能得益的機會微乎其微。唯一可能性是,新聞集團出售大部分股權予中移動,其實交易完成後其仍持有鳳凰衛視17%股權,但引入了中移動後可望改善鳳凰衛視前景,是明退暗進的一棋。  

梅鐸多年來處心積慮打進內地媒體市場,但成績不是在媒體監管限制下處處碰壁,便是找不到賺錢模式,內地業務一直是虧損。新聞集團是鳳凰衛視的創辦股東之一,而鳳凰衛視是梅鐸相對上最成功的內地投資,因此他不會輕易出售股權。憑優質內容和跟內地政府的良好關係,鳳凰衛視近年在內地媒體市場闖出名堂,但整體成績仍是差強人意,過去五年總盈利(減去虧損)只有二千萬港元。最令梅鐸失望的是,鳳凰衛視沒有為梅鐸打開通往內地主流媒體的大門,由開始至今都只能在監管灰色地帶下運作。  

梅鐸是精明投資者,買東西往往點石成金,賣東西不時把握到最佳時機和售價。梅鐸忍痛出售鳳凰衛視,相信是他對內地媒體市場終於心淡。《金融時報》形容梅鐸的中國策略試過「叩頭」,也試過「靠嚇」,都做不出成績,最終決定認輸,減磅離場。  

鳳凰衛視引入中移動,能否藉此清除監管上的障礙?我看不可能,鳳凰衛視是境外媒體,內地監管機構頂多繼續「隻眼開,隻眼閉」,何況中移動聲明不會參與鳳凰衛視運作,這宗交易純屬股東買賣股份行為,對鳳凰衛視實質影響有限。  

收購鳳凰衛視股權,對中移動的影響更加輕微。我對內地3G手機、移動電視、電訊媒體化等趨勢全都深信不疑,但問題是,中移動不用購買股份來得到這些業務。以中移動在內地的市場地位,應該是這些內容供應商「排隊」希望得到中移動眷顧。這宗交易最令投資者安慰的是,王建宙承諾不會把鳳凰衛視注入在香港上市的中移動。

奶茶道

節錄自-[June 12] 孔少林原是物語
一杯熱騰騰的熱奶茶,成為我早餐不可缺的一部分。它香滑甘甜,醒腦提神,是我的精神支柱。奶茶是香港飲食的特色,到處都可找到,但不是所有食店都提供到美味奶茶,有些食店售賣的奶茶,味道苦澀,好像用廿四味涼茶來沖調,食店忍心讓這難入口的東西給客人喝,令人懷疑他們做食物的誠意,下次再光顧前要先三思。  

早前報章報道大家樂(341)快餐店聘請了一位專職負責控制奶茶質素的主管級人員,定期到港九新界各分店抽取奶茶樣辦,逐杯試味,簡直把奶茶的地位提升至葡萄酒的級數,奶茶專員鑑賞奶茶的色澤、香味、口感,就如酒評家看待葡萄酒一樣認真。  

起初我還質疑奶茶專員一職的實際作用,想這只是門面工夫,做騷。直至有一次巧遇那位見報的奶茶專員,見他態度嚴肅,分店職員慎而重之的端上數杯奶茶,左至右有序地排好,專員一邊試品,一邊做筆記,不時向分店職員提問題,實幹實事,絕非擔當像麥當奴店裏的「親善大使」角色。  

從商業角度看,聘請專人負責監控奶茶品質的確有實際需要。據報,大家樂每日售賣十萬杯奶茶,一年三千六百萬杯,以大家樂在香港去年營業額約十五億元,假設平均餐單二十五元,粗略估計每年售賣六千多萬個套餐,由此推斷,每二個套餐就有一個配上奶茶,可見奶茶對大家樂的重要性。  

大家樂年初開始為旗下快餐店翻新裝潢,標榜前創新,店內用上皮革梳化和裝上平幕電視。今時今日,市面上各類食店都十分注重包裝,以時尚有型為賣點之一。大家樂在迎合市場潮流的同時,更難得是不忘對本地固有文化,例如對奶茶之道的執。  

喝大家樂的奶茶多年,最令人不悅的是盛載奶茶的高身透明膠杯,通常奶茶都滿至杯邊,拿起來又盪手,又易灼嘴,還很容易倒瀉,令人狼狽。  

如果換上傳統有耳厚身瓦杯,效果較佳。

天橋底賣花生

節錄自-[June 12] 孔少林原是物語
林伯過去幾十年風雨不改,在天橋底售賣獨門秘方的自製鹹脆花生,顧客主要是街坊,生意不俗,這盤生意幫林伯養大了一子一女。  

某日某超市集團的採購部買手路過天橋底,看到林伯的產品,認為大有可為,於是游說林伯擴張業務,向超市集團供貨。一把年紀的林伯,有豐富人生經驗,也抵受不住衝出天橋底的誘惑,毅然決定跟超市合作。由於超市購貨量龐大,必須投資擴張生產規模;加上一下子承擔一百八十天數期,林伯在起步時非常吃力,要向親友和銀行借貸。六個月後,超市突然通知林伯,花生銷情未達成預期,要即時全線「下架」。林伯欠下一屁股債,眼光光看一貨倉花生,一臉茫然。 

林伯的遭遇不是商學院個案,只是虛構而已,但大家是否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最近在美國科技界也出現類似林伯的個案,主角是PortalPlayer。 PortalPlayer是一間「永遠在做R&D」的媒體產品晶片設計公司,這類公司在美國西岸隨處可見。幾年前蘋果電腦高層到訪洽談共同發展一個神秘項目,PortalPlayer受寵若驚。後來蘋果決定採用PortalPlayer生產的晶片在這神秘項目上,並叮囑PortalPlayer要埋頭工作,靜心等候收成日子來臨;這個神祕項目是iPod。  

iPod面世後所發生的事情不用我多講。PortalPlayer藉iPod一炮而紅,從一間連年虧損的晶片設計公司,搖身一變成為晶片設計界「當紅炸子雞」,二年前乘勢上市集資。iPod生意太好了,PortalPlayer應付蘋果的訂單已應接不暇,哪有時間去研究其他產品。蘋果是 PortalPlayer的唯一客戶,操控ortalPlayer的生死。  

所有人都知道PortalPlayer過分依賴蘋果,這是不健康的,兼且不是長遠之計。許多公司起步時都是依賴單一客戶,當公司上了軌道,便運用賺回來的資金發展其他客戶業務,逐步減低對單一客戶依賴,可是這過程需要時間。  

快樂時光過得特別快,PortalPlayer不到三年時間便陷入林伯的慘況:蘋果上月宣布下一代iPod不再採用PortalPlayer晶片,改用三星晶片。PortalPlayer股價在消息公布後,單日下挫四成。  假如時光可倒流,林伯或者可拒絕超市買手的美意,繼續過天橋底賣花的日子,但PortalPlayer有別的選擇嗎?

星巴克,你贏了

節錄自-[June 9] 孔少林原是物語

《六十分鐘》訪問星巴克主席舒爾茲 (Howard Schultz),他一面交足表情欣賞每一口咖啡,不斷以passion和romance等詞語形容感受,一面解釋星巴克的真正經營意義:「We are in the business of filling souls.?」主持人支持不住,提醒舒爾茲星巴克是一間牟利上市公司;舒爾茲不為所動:「This is how we feel. We are in the business of human connection and harmony.」星巴克迷同聲喝采,梁文道等反星巴克人士忙於找地方嘔吐。  

成本只是三幾仙的咖啡豆,加水,再加一個舒適環境,竟然可變成一杯售二十五元的咖啡,星巴克管理層真不簡單。每個星巴克顧客都有各自光顧藉口,而我的藉口是星巴克員工給顧客感覺他們在享受工作、永遠笑面可人、記得起我的名字、記得起我喜歡的飲料。走入星巴克,我忘掉自己身在工廠林立的舊區,我的靈魂…… 停!連我也被舒爾茲洗腦。  

本報曾訪問星巴克香港區執行董事,他的對答中充斥「體驗導向」、「感官經驗」、「情感消費」等虛無詞語,取代層次較低的「員工是我們最重要資產」、「顧客是我們的一切」等企業口號。董事不斷強調,顧客買的不是產品,而是消費過程中的體驗;在消費過程中由顧客口袋轉移到星巴克的二十五元則絕口不提。星巴克的企業文化果真厲害,從主席到地區董事到店員,都好像真心相信自己的存在是造福人群,這份功勞應歸管理層。  

星巴克不是由舒爾茲創立,但是由他發揚光大。他出身寒微,是家中唯一讀過大學的成員,他在大學主修傳理系,畢業後參加多個演說課程;他相信溝通是重要管理質素,因此很早便意鑽研,視之為一種可學、可進步的技巧。據跟舒爾茲近距離接觸過的人說,他擁有以真性情贏取他人信任的特殊能力。  

我看過《六十分鐘》訪問,讀過星巴克香港區董事訪問,感受過工廠區星巴克分店店員的真情及熱誠;總結是,我不再糾纏這杯是咖啡抑或是洗滌心靈的聖水;星巴克,你贏了。

廣告載體

節錄自-[June 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健身室內多種運動器械中,我喜歡單車,一來對膝蓋撞擊較輕,二來可騰出雙手來看書和雜誌。健身室有多本本地雜誌供會員翻閱,多數是以生活、健康、時尚為主題的月刊,大部分是自己不會掏荷包購買,所以我樂於就地取材,擴闊視野。說出來也沒有人會相信,一面做運動,一面看雜誌累我傷身兼破財:在單車上手執雜誌,雜誌的重量集中在手腕上,經過一段時間,手腕耗損至需要求醫。醫生說,這種運動受傷聞所未聞。  

朋友任職雜誌社編輯,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雜誌這厚,這重?」他答:「今日雜誌不再是我們心目中的雜誌,它是廣告的載體。」廣告載體?他解釋,今日辦雜誌理念跟傳統倒轉,雜誌完完全全為廣告而活;即是說,先有廣告,後有雜誌內容。  

厚度媲美小說的雜誌,廣告多於文章,出版社必賺大錢?原來不是,廣告費鬥得很爛,廣告商如皇帝女;再者,這些設計華麗、紙張精美的雜誌因印刷量不多,所以印刷成本高昂,可是售價不高。朋友壓低聲線說:「最暢銷的月刊每月銷量都是幾千本。」大部分本地雜誌掙扎求存,即使是集團經營的雜誌,也是有賺有蝕,整體盈利能力不高。  

雜誌是廣告載體的意思是,雜誌是辦給廣告客戶看的。雜誌是否暢銷不重要,因為雜誌分銷收入微不出道,全靠廣告收入支營運成本。雜誌內容是否吸引讀者不再重要,因為目標讀者不是讀者,而是廣告客戶。我終於明白,為何廣告和內容難分難解,為何好端端一個訪問,被訪者旁邊硬要出現一個名牌手袋?答案是:「錢作怪」。  

主導雜誌內容不再是編輯,而是營業部主管。賣幾多本書不再重要,只要廣告客戶認為這本雜誌銷量高,只要廣告客戶可向他們的上頭交代便足夠。最重要是大家開心,你騙我,我騙他,又何妨?  

為避免觸發手腕傷患,我多了一個不看本地雜誌的理由。

有壓力?

節錄自-[June 8] 孔少林原是物語

「萬人迷」碧咸轉會皇家馬德里後,老態漸現,人氣早被「細哨」朗拿甸奴所蓋過。在本港股票市場上,港交所(388)絕對稱得上近年冒起得最快的「本地萬人迷」,而且適值當打之年,最近港交所高層還要為他打一支大補針,我擔心即使港交所是一匹難得的千里馬,亦可能補過頭,要提早退役。  

港交所執掌本港證券業命脈,獨市經營本港的證券及期貨交易業務。證券市場向來有亦正亦邪的分裂性格,除了為上市公司提供融資渠道之外,同時為各方賭客提供另類博彩娛樂。香港近年被中國政府力谷,作為中國對外融資的主要窗口,令港交所這門獨市生意,更加門庭若市。在過去與未來大半年內,預期巨型國企來港上市的金額,將進入集資額的高峰期。與此同時,本港股市的每日成交額,亦預期將在未來一年內達到歷史高峰。  

在北京連番打補針的支持下,港交所怎不頓時威風起上來?然而,北京厚待香港金融市場虧欠國內A股市場的「謠言」,近年在國內證券業及學者圈中頗有市場。  

自從港交所舊臣周文耀重掌帥印後,一直表現親民,港交所股票由6月26日開始,把每個買賣單位(手)由二千股減至五百股,讓「最低消費」由原來逾十萬元,減至二萬六千多元。拆細買賣單位可以讓更多散戶投資者參與買賣,作為小投資者,理應是額首稱慶才是。然而,港交所無論是業績,還是股價,已經像吃了肥仔水一樣,谷到「漲卜卜」,我擔心因為入場費太貴而被拒諸門外的小投資者,可能在情急之下做錯決定。  

我絕對認同,港交所是一家比經營賭場更賺錢的專利生意;然而,任何經歷過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的小投資者,都應該記得錯誤使用「大藍籌有買貴無買錯」理論,亦一樣可以損失慘重的教訓。不信?請問問以歷史高位買入中移動(941)及電盈(008)的投資者,至今「回報」是多少,便一清二楚。港交所目前的估值,已經是去年盈利的四十三倍。不錯,在「四大金剛」(四大中資銀行)陸續上市的保護傘下,今年港交所盈利有望突破二十億大關,市盈率將回落至略低於三十倍,但是今年稍後國內A股將重新招納新股上市,剛巧遇上明年大型新招股曲終人散時,盈利會否開始「有壓力」呢?

香港第一

節錄自-[June 7] 孔少林原是物語

早上九時。往機場途中,難得有幾天假期,公幹兼休息,心情大好。  

十時十五分,開始登機。在登機閘口前,機務人員翻看我的護照,才發現護照有效日期只得五個月,什地方也不能入境;真是晴天霹靂,一顆心沉落谷底。萬事俱備,卻因一時大意,呆在閘口不能上機,怎辦?立即打電話給旅行社求救。旅行社職員提議到灣仔人民入境事務處,看看可否立即申請一本特區護照。政府部門在星期六半天工作,距離關門只剩二個多小時,心裏不存希望,但在沒有其他辦法下,姑且一試。  

十一時十五分,拖行李,衝入灣仔入境處的詢問處,向接待人員解釋情況。詢問處的小姐氣定神閑地問:「機票改了幾時?」「可以改明天早上」我答。「改好機票,立即傳真過來,這是傳真號碼。」她說。咦,有希望。我半信半疑地問:「你們不是快下班了嗎?」「你放心,只要你傳真到機票證明,我們會處理完才走。」好一句「處理完才走」,說得斬釘截鐵,毫不含糊。於是我一邊安排轉機票,一面照相,一面填表。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機票安排緩慢,我心急如焚。當時入境處職員卻反過來跟我說:「不用緊張,我們等你。」  

十二時三十分,總部大樓人群漸散,傳真終於到達。職員跑過來跟我說:「即到四十號櫃,不要走開。」  

一時十分,整個大樓上剩下我和四十號櫃的陳主任,其他地方已經清場。  

一時三十分,一位職員跑上來,手上拿一本全新的特區護照,交給陳主任。  

一時四十分,我不能置信地帶新護照走出入境處大樓。  

多謝陳主任及各位灣仔入境處職員,你們可以由申請至發出護照,連釘帶印,貼好相片,二個小時內完成,我相信是世界紀錄。你們那種「放心,做完才走」、「我等你」的態度,坦白說,在今時今日政府部門實屬少見。  

香港政府除了有沙士英雄、勇敢警察,今日發現有「愛心」入境處。我今年填寫報稅表的時候,心情比往年輕鬆得多。

再來「公我贏、字你輸」

節錄自-[June 7] 孔少林原是物語

國泰航空(293)、中航興業(1110)、中國國航(753)及中信泰富(267)有關港龍股權的處理看似有眉目。據傳媒報道,國泰將以近百億元代價全面收購港龍。國泰將以現金支付中航、中信泰富、太古(019)手上的港龍股權,國航則選擇收取國泰股份。由於國泰現持有國航10%股權,國航和國泰將股權互控。  

執筆時,是次收購細節詳情尚未公布。如以上周末收市價粗略估算,國泰要發行約10%新股予國航,而早前提過將減持航空資產的中信泰富會否減持國泰舊股則未知。傳媒焦點都集中國泰身上,因為國泰合併後將成為中港二地盈利能力最強的航空公司。國泰現在只有二條航線飛往內地,比港龍二十二條航線少得多;今後國泰就少一個競爭對手,更可國內外航線互補,網絡覆蓋更完善。  

傳媒焦點主要集中在國泰,既有認為減少競爭將加票價,又有猜測因效率提升可以減價,更有說為港增光云云。分析員拿出計算機計算哪方得益最大,一時間消息滿天飛。而我看到的,是對另外二間公司的意義更大。  

國航用自己手上的港龍股權,不費分毫換取國泰股權,可說是另類的「走出去」企業行為。雖然交易之後,國航仍只佔國泰少數股權,但另一主要股東中信泰富有隨時割愛予國航的可能,國航仍有望實現國泰改變「國籍」的長遠目標。國航如想增持國泰,只要中信泰富首肯,困難應該不大。  

另一間必定得益的公司,非主要承接國泰飛機維修工程的香港飛機工程(044)莫屬。本欄3月10日〈公我贏、字你輸〉一文,只集中提及港機能受惠大中華航空發展又免受油價影響,當時股價只約六十多元!國泰現有一百零一架飛機,今次重組購港龍後,機隊立即增添三十六架飛機,還有五架在未來三年付運,即不計國泰將購買的新機,國泰機隊增長立即超過四成。縱使港龍維持自身品牌,短期內少不免會有飛機因重新調配而須改裝;即使現在,亦可能已有部分港龍航機是透過港機進行維修,未來港龍與港機的關係將更穩固。  

長遠來說,這次重組肯定會鞏固香港機場作為航空樞紐的地位,港機今後的維修和改裝工程應該會源源不絕;在港興建的第二個機庫及廈門第五個機庫,可肯定使用率不會成問題。無論國泰重組作價及將來票價如何,港機又再次達致「公我贏、字你輸」的局面。

買馬

節錄自-[June 6]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最近環球股市調整,上周二晚道指三十隻成分股無一幸免。金磚四國股市全部未能擺脫地心吸力,日本股市已從高位回落1000多點。炒原材料、資源股等的投資者在5月中大跌時損手,投資市場突然方向頓失。之前瘋狂推薦股票的財經演員立即改口,說之前的提議屬於長線投資,小注怡情;小投資者認真無所適從。  

當人人不敢提意見時,我最喜歡扒逆水。今期我提議大家買馬!……股市淡薄,不如賭博?且慢,不用到投注站,我的心水馬,名叫「馬英九」。  

台灣股市一向給人的印象是「政治市」,台灣海峽一有風吹草動或兩岸氣氛緊張起來時,下跌一千幾百點乃家常便飯。台灣指數自從1990年初創下約 12000點新高後(當時市盈率高達九十倍!)無以為繼,跌至同年10月約3000點,之後二次挑戰10000點都無功而還,一直維持上落市。可能市場已對這些政治騷漸漸麻木,2004年中開始股市波幅明顯收窄,目前約在7000點邊緣徘徊,今年預期市盈率只約十倍。  

5月底《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提到,陳水扁上台後,台灣綠營的經濟策略,除了希望與美國建立良好關係,甚至是設立自由貿易區等,減少台灣對中國的倚賴,但似乎設立自由貿易區一事並未得到美國政府和美國商界支持。一個只有二千三百萬人口的小島,市場規模當然不及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大陸,美國商家自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路。綠營民進黨執政後,台灣股市一直落後亞洲區其他市場,雖然台灣樓價已逐步回升,但股市去年只微升6%,人均收入已退居當年「亞洲四小龍」之末。  

里昂證券5月中旬在台北舉辦首度以兩岸市場為主題的投資論壇,鮮明的標題指出「台灣:下一個主要中國概念股」。里昂並大膽提出機率論,認為國民黨贏得下任總統選舉的機會率達65%,並假設五種兩岸關係:  

一、國民黨贏得選戰並開放大陸政策,機會率60%;  

二、國民黨贏得選戰且與中國大陸達成協商,機會率5%;  

三、民進黨以開放更多大陸政策贏得選戰,機會率25%;  

四、民進黨以深綠宣言贏得選戰,機會率10%;以及  

五、民進黨宣布台灣正式獨立,而機會率是「零」。  

簡單說,台灣在經濟上對大陸更開放,機會率達90%。如果台灣稍露善意,情況等同離家出走五十年的兒子跟母親說想返家吃一餐便飯,中國豈有不大排筵席之理?CEPA、自由行等類似優惠肯定將源源不絕。  

香港股市的中資股前陣子全面熱炒,其實聰明的台灣老闆已一早進軍內地。根據台灣傳媒引述台灣金管會說,從2001年到現在,台灣七成上市公司都到大陸投資,投資金額約一千四百億港元,回流台灣的資金只有7%左右;如果把地下經濟一起計算,投資金額應會多很多倍。早前曹仁超先生亦提出今天上海已有「小台灣」之稱,估計現有一百萬台灣人在上海居住,相信這是較有實力的一群。很多台灣上市公司業務已跟內地經濟一脈相連。台灣企業投資內地一直有淨值40%上限的限制,而台灣金管會透露,這上限大有機會放寬,建議已正式呈交行政院。  

最近我到台灣出差,做了一個小型民意調查,問了十數名台灣老總級、中產和基層同事,還有的士司機,跟他們提起台股,個個都聞股色變,覺得台灣股市是鱷魚潭,最近陳水扁女婿的內幕交易醜聞,足以證明他們所言非虛。從另一角度看被訪者的反應,相信台灣散戶參與率甚低,散戶參與率低的市場,股災機會應該較微。扁婿之醜聞亦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醜聞壓力下,陳水扁在上星期黨政高層會議後,突然宣布下放權力,除了憲法賦予的總統職權之外,其餘黨政權力完全交出,決策由黨政幹部全權負責,等同當虛位總統,對藍營的馬英九有利。  

如上述推論正確,相信台灣出產的中資概念股應該不少,可能成為下一個環球資金寵兒。最後順帶提醒港交所(388)各股東,中資概念股並非港交所獨市。

走出去之女人直覺最準

節錄自-[June 5] 孔少林原是物語

我推斷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整合過程中,最難處理的事項,是人事管理。最近聯想行政總裁阿梅里奧(Bill Amelio)接受《財富》雜誌訪問,對答中內藏玄機。  

聯想現有二個總部,分別位於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可是阿梅里奧卻現居新加坡。新加坡是他加盟聯想之前、舊公司戴爾亞太區總部的所在地。記者問他有沒有打算搬離新加坡,阿梅里奧的答案是,由太太決定。  

聯想於2004年12月宣布收購IBM,整項收購到去年5月才完成,收購後首任行政總裁沃德(Stephen Ward)人如其名─「郁得」。沃德上任後不足一年,便在去年12月離職,由阿梅里奧接任。還記得聯想宣布收購IBM時,管理層大鑼大鼓強調聯想決心轉型為國際化集團,因此員工文化也要國際化,集團語言改為英語;最矚目的是,聯想強調沿用IBM舊管理層,防止失去美國員工人心,確保順利過渡。當時聯想老主帥柳傳志退居董事,楊元慶轉任主席,沃德被視為聯想新班子的主要領導人。但是不足一年,沃德真的是「郁得」!  

內地企業以廉價勞動力見稱,即使白領行政人員薪酬經過近年急升,薪金水平跟外國企業仍有一段距離。假如聯想收購IBM的其中目的,是把部分原有IBM工序轉移到員工成本較低的內地,產生什「協同效應」,我認為這樣的「走出去」更令人擔心。  

聯想收購的IBM業務有萬多名員工,小部分跟生產有關,大部分負責銷售有關工作,所以聯想能減輕成本的空間有限。現在每名IBM員工心裏都可能在盤算,自己的工作轉移到中國機會有多大。這份誠惶誠恐的壓力,對工作表現的打擊不能低估。聯想收購IBM不是為了IBM品牌,又不是為了「協同效應」,「走出去」的目的不得其解。  

收購後,雖然聯想內地管理層不斷強調,集團當前之急是穩定IBM員工情緒,他們看見IBM舊將沃德到聯想履新不足一年時間便無故離開,有誰不害怕?戴爾「獵頭」回來的阿梅里奧決定聽從太太的說話,暫時按「家」不動。或者阿梅里奧都相信,女人的直覺通常很準確。

走出去之狡猾老兔

節錄自-[June 5] 孔少林原是物語

去年初,聯想(992)剛宣布以一百億港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當時即將退任的聯想主席柳傳志向傳媒解釋收購IBM的原因:「到了國際的賽場,是烏龜騎在兔子上,由兔子帶烏龜跑。」柳傳志補充說:「沒有品牌是打不出去,聯想如要打品牌肯定要投入十億美元,但亦很難做出來。」言下之意是,聯想收購 IBM是為了節省衝出中國所需的時間。  

可是聯想收購IBM後,逐步把IBM品牌淡化,統一集團產品品牌為Lenovo,這做法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假如聯想只是對IBM銷售網絡和管理團隊,而不是對 IBM品牌感興趣,柳傳志當日的一番話應怎樣解讀?聯想收購IBM這一役的動機愈來愈撲朔迷離,究竟收購為了什?  

聯想最近宣布完成收購IBM後首份全年度業績,在「重組開支」上升拖累下,盈利下跌九成,至不足二億元;即使撇開一次性的「重組開支」,聯想核心業務表現也明顯下滑。從聯想在各大市場的業績可見,內地業務表現出色,保持理想增長,盈利也不俗;反觀歐美業務表現呆滯。看過這份成績表,最顯眼的是歐美業務困難重重,前境不明朗,往後日子可能比現在預見到的更壞;反觀內地業務卻愈做愈好,不單保持領先位置,更拉遠跟對手距離。  

我曾提出這問題,現在要再問:為什聯想要買一個麻煩回來?聯想的內地業務不錯受到戴爾、惠普入侵,但「走出去」真是唯一可行之計?歐美個人電腦市場持續不濟,增長空間有限,對手全部處於苦戰中。其實,聯想可先留守內地市場,鞏固自己實力,乘中國品牌在世界崛起,提高Lenovo品牌知名度,部署打進增長潛力較高的新興市場;另一方面,耐性地「等」IBM這些疲態畢露的品牌繼續流血,伺機以低價收購。  

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在被聯想收購之前,三年合共虧損八十億元;收購後,仍繼續出血。聯想在這宗收購付出了六十二億元現金,同時把IBM四十億元負債「揹」上身,兼且給予IBM十三億股聯想股份,市值約三十億元。這宗「走出去」交易的贏家是狡猾的老兔。

救國果

節錄自-[June 2] 孔少林原是物語

一百年前,一位紐西蘭中學教師到中國南部探訪當地學校,她帶了一些種子返回紐西蘭種植。種子長大成樹後所結出的果實,紐西蘭人稱果實為Kiwi;而 Kiwi亦是紐西蘭國鳥的名稱。到七十年代,奇異果成為紐西蘭的象徵,紐西蘭人甚至驕傲地稱呼自己為Kiwi;奇異果就是紐西蘭。  

八十年代末期,紐西蘭初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滋味:紐西蘭發現自己不再是奇異果主要生產地,意大利、智利、南非、法國等國家加入戰團,紐西蘭從「獨家村」變成大混戰其中一員。這不單單是面子和形象問題,奇異果佔紐西蘭農產品出口市場四成份額,這是實際經濟危機,紐西蘭必須急謀應變。  

紐西蘭可選擇對簿公堂,從法律途徑禁止其他國家出售「翻版」奇異果。可是,當時奇異果已大行其道,很難證明紐西蘭擁有特殊專利,況且紐西蘭從來沒有為奇異果申請專利。怎辦?紐西蘭的對策令人看得心花怒放。  

紐西蘭政府和由奇異果農民組成的市場推廣合作社Zespri,聯手花了幾年時間研究全新的奇異果品種。它們研究出來的新產品更好味道、更有營養,最重要是外貌獨樹一幟,推出市場前已申請全球專利權。2000年Zespri推出市場,已獲得專利權品牌的黃色奇異果Zespri Gold。  

Zespri Gold顏色特別,味道較傳統奇異果淡,推出市場後大受歡迎,過去幾年銷量每年平均增幅逾三成,現佔全球奇異果銷量二成。智利想種黃色奇異果?可以,不過要去問過Zespri,支付過專利費,取得特許權後便可以種植。  

紐西蘭對付全球化侵略的方法,不是坐以待斃,也不是呼天搶地,更不是搵「阿爺」出頭(紐西蘭沒有「阿爺」),而是奮發自強,憑實力靠自己智取。  

預告:Zespri下一項產品是紅色奇異果。

心理測驗

節錄自-[June 2] 孔少林原是物語

同你做一個心理測驗:假如你年薪三千八百萬(美元.下同),你會不會為另一份年薪只得三十萬的工作,而放棄高薪厚祿?這條問題的答案,你不必向任何人講,可以很老實地答自己。

答案一:「肯定不會」。證明目前的你,仍然未賺夠上岸,或者是一位金錢重於一切的人。  

答案二:「視乎工作性質而定」。顯示你對追求金錢的欲望不是很大,可以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以個人興趣或其他非物質回報而放棄金錢回報。  

答案三:「等我搵夠錢先講」。反映閣下是一位現實的人,雖然會為自己定下人生目標,但亦深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不幸目前閣下仍然未到「財政自由」的境界,需要暫時向現實低頭。不過,閣下亦可能只是滿口仁義道德,卻永遠以「時機未成熟」作為擋箭牌。  

最後答案:「如果我年薪已有三千八百萬,我肯定早已不愁衣食,有人竟敢以侮辱性的薪酬引誘我,新工作必定有過人之處,否則對方亦唔好意思開出這個令人發笑的offer。假如對方夠膽開口,我估我都會認真考慮,看看新工作是否適合我,才決定是否答應。」假如這是你的答案,你很可能是一位深思熟慮的智者,亦有足夠的資格從政,因為你懂得說出一大堆漂亮話,但最終仍然沒有正面回答發問者的問題。  

這位斗膽開出侮辱性工作待遇給這位打工皇帝的人,叫做喬治布殊,現任美國總統;而被邀請接受這份名重於利的工作的,是在華爾街呼風喚雨的高盛主席兼行政總裁保爾森(Henry Paulson)。保爾森已獲提名,接替現任美國財長斯諾,作為布殊任內第三位短命財長。提名預期將獲國會大比數通過。  

保爾森早已賺夠他享之不盡的財富,在接近退休之年,獲得布殊邀請重新加入(保爾森早年曾任五角大樓見習生,以及尼克遜總統顧問艾利希曼的私人助理)美國政壇發揮影響力,絕對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假如我是保爾森,相信我亦會接受布殊的任命,反正如果這份工做得不高興,大不了是二年後布殊落台後(布殊已擔任兩屆總統,依例不能再度參選連任),不動聲色與布殊一齊光榮引退。

愛國無罪,侵權有理

節錄自-[June 1] 孔少林原是物語

除了《達文西密碼》外,今個檔期人氣最盛的電影,非《衝出阿馬遜》莫屬。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軍事動作片,內容講述二名中國特種兵經歷艱苦訓練,取得「勇士勛章」為解放軍軍隊增光。此片獲得金雞獎、百花獎等,更在2004年被列入向中小學生推薦的百部愛國電影之一!  

你一定在搔頭,香港人會喜歡看這些歌功頌德,用血淚拍成的愛國片嗎?其實好戲的上演場地不在戲院,而是在法院。  

在去年9月10日教師節,中國教育電視台(CETV)為弘揚愛國精神,於是播映了《衝》片。《衝》片的電視播放權恰巧屬於中央電視台(CCTV),而 CETV播放該片時,並未獲CCTV正式授權,更在播放前後加插廣告,屬商業行為。CCTV於是告上法庭,控告CETV侵權,要求賠償十萬大元,大有不畏強權打大老虎、殺一儆百之味道!  

CETV答辯時,反駁說播《衝》片純粹為黨為國作教育宣傳,播電影中途沒有插播廣告,更提出百部愛國電影中,絕大多數電視播放權均為CCTV所擁有,CCTV則隸屬國家廣電總局,百部愛國電影目錄又由國家廣電總局等七個部門下發,質疑其中是否有壟斷之嫌。CCTV當然不服氣,聲稱所有電影版權均是從製片商買回來的,屬於商業行為,並堅說播愛國電影並不代表可以不尊重知識產權。  

如果此事發生在十年前的中國,中國政府肯定下令CCTV「閉嘴」。如果發生在美國,CETV肯定敗訴,否則各位應可免費睇《太陽神13號》、《天煞》等大美國主義電影。最近中國高調宣稱會更加尊重知識產權。究竟「愛國教育」還是「知識產權」重要?溫總都未必即時有答案,法院的審判長(等同法官)亦頓時被考起。為免順得哥情失嫂意,審判長力勸雙方低調庭外和解,豈料雙方律師大義然,當庭拒絕!CETV亦不甘示弱,從CCTV開始告上法庭後,就杯葛不再播放愛國電影!  

明顯地,原告被告均不是只為了十萬大元,而是為了一口氣。雙方均是中央國家級電台,背後牽動部門之廣,包括中宣部、教育部、廣電總局、知識產權處等,絕不下於《雍正皇朝》。此案的判決,不單會成為重要案例,更是對中國在知識產權立場上的終極測試!  

大結局仍未上演。我看戲通常都喜歡大團圓結局,但今次例外,千萬不要庭外和解,否則觀眾肯定割!

在白做威脅下工作

節錄自-[June 1] 孔少林原是物語

可樂公司近年業績停滯不前,被對手百事超越,雖然管理層換完又換,亦提出不少新意思,但業績未見起色。最近可樂宣布更改董事局酬金制度,新制是把董事酬金和可樂未來三年每股盈利表現掛;假如未來三年每股盈利增長每年複合增幅低於8%,董事不會獲得董事酬金。這制度比「多勞多得」走得更前;公司訂下明確目標,達標可有獎金,相反獎金等於「零」,即是「白做」。  

董事酬金制度宣布後劣評如潮,我認為罵得好,可樂陣腳可能亂至無好計可施的地步。可樂董事局大都是家財萬貫的富翁或行政人員,這種酬金制度對他們來說,不管影響力或吸引力皆不大,他們濫用這制度的機會極微;但對其他人來說,這是引人犯罪的計時炸彈,隨時爆炸。  

假如公司向我提出這種「all-or-nothing」、跟業績表現掛的酬金制度,當我一想到未來三年有可能「白做」,什企業管治守則、公司長遠發展等一概拋諸腦後,一心一意為「短期」盈利努力。假設我不會為金錢去冒險做出違法行為,我仍會用以下合法招數回應:  

一、停止一切對公司短期盈利無裨益的項目,例如科研支出、固定資產投資等,把可調動資金全用來回購股票。回購股票減少已發行股份基數,每股盈利即上升。  
二、增加併購活動,只要短期內每股盈利可產生增長的機會也不放過。長遠對公司是否有利?長遠而言,我們都一命嗚呼!  
三、我沒有膽量抄襲英隆的off-balance sheet「搬來搬去」絕招,但必仔細研究英隆把部分收入和支出跟由高層控制「體外運行」個體「互相呼應」的精髓,在法律底線之上盡情發揮,總之結果要提高短期每股盈利。  
四、立即跟核數師開會,研究更改會計準則,例如把部分費用從當年支出改為分五年攤分,資產由三年折舊改為五年或十年等。核數師提出反對?立即加酬金,重賞核數師幫手想出我漏了考慮的招數。  

要我「白做」?我的回應招數多的是!

抹一把汗

節錄自-[May 30] 孔少林原是物語

中國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對人民幣幣值造成重大升值壓力,為保持人民幣兌美元的幣值穩定,中國人民銀行主要是透過發行相應的人民幣,以應付與日俱增的人民幣需求。  

由於內地大部分製造業均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況,「隨處亂飄」的人民幣沒有引起嚴重通脹危機;加上社會保障制度有欠完善,國民儲蓄率一直高踞不下。另一個排洪的渠道股票市場,亦因為A股質素普遍欠佳,多年來表現一片死寂,直至最近才稍見起色。從最近內地致力重新啟動A股市場的集資功能、刺激內部需求,以及打算發展國內定息工具市場等舉措來看,目的只有一個:排洪,即引導市場資金作正規投資活動。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可清楚看到中國的國策究竟是向哪一面傾斜。儘管包括摩根士丹利亞洲董事總經理謝國忠在內的一些外資大行分析員多次提出警告,表示國內地產市場將有爆破風險,而中國政府在不足三年兩次提出宏觀調控,我相信,無論未來中國如何推出一系列打擊炒樓措施,亦只會對內地樓市產生短暫抑制作用。  

為配合國策,多家內地企業都紛紛「走出去」大規模收購海外資產,同時為本欄提供大量分析文章題材。最近中移動(941)母公司計劃以五十五億美元收購在美國納斯特上市的流動通訊公司Millicom。Millicom的主要業務為在十六個新興市場提供「價錢相宜」的預付流動通訊服務,其中最大市場是中南美洲,佔集團應佔客戶總數四成二,餘下五成八市場分別是非洲、南亞及東南亞。簡言之,Millicom經營的,統統都是一些「山卡啦」地區、消費力有待提升的市場。  

汲取過中海油(883)收購優尼科的經驗,中移動今次的收購對象,似是刻意避開美國政客的耳目。Millicom過去一年股價累計上升超過一倍,建議收購價雖然只較上周四收市價有7%溢價,卻已是2005年度純利的五百五十倍,即使扣除特殊項目,以經常性盈利計算市盈率仍然高達七十五倍。畢竟中移動是一家國企,用的是國家的錢,使起上來特別起勁。幸好上市的子公司毋須硬啃這塊雞肋,小股東真是抹一把汗。

Wednesday, August 09, 2006

金錢之王作者蔡東豪--財經料從哪來?

料從哪來上周跟朋友吃午飯,話題走遍天南地北,突然走到本欄。筆者沒有暴露身份,細心聆聽這位讀者的評語,飄飄然之際忽然晴天霹靂,朋友說:「最正是有料爆!」  豐富美味的午飯頓時變得乏而無味,筆者以為讀者印象中原氏的形象是以公開資料來評論財經事物,如今竟然來一個「有料爆」,那*跟財經演員沒有分別,心情充滿失落。  想深一層,朋友不是財經界初哥,連他也認為本欄是提供內幕「猛料」的渠道,筆者驚歎投資者對投資資訊的認識比想像中更貧乏。其實,筆者能夠閉門做文章,是拜互聯網的幫忙,今天打開「猛料」泉源,跟讀者分享筆者的私人網上書籤。  一、港交所(388)網站(hkex.com)和創業板網站(hkgem.com)提供上市公司過去兩年的詳盡資料,從年報到特別公告,都可從網站免費下載。上市公司資料多的是,能否料盡其用,要視乎投資者是否願意付出時間和精神。  二、本地財經網站曾經百花齊放,如今大部分已從網上蒸發。irasia.com為網友提供二百多間香港和亞洲上市公司的詳盡資料,內容包括公司發放的新聞稿和只供予分析員的presentation,完全免費。  三、quamnet.com是高素質的財經網站,提供本港和內地上市公司資訊和分析,內容拳拳到肉,絕不拖泥帶水,為筆者提供不少靈感和資料。此網站特別之處是內容包羅萬有,從林少陽先生的精闢分析到財經演員的台詞朗誦,一一為網友奉上;月費約百多元,視乎服務類別。  四、筆者每天都閱讀多份報紙,曾經嘗試把報紙保留作參考之用,但不出兩星期,報紙堆滿工作間,舉步難行,最終要向互聯網屈服。《南華早報》的網上資料庫可尋找遠至93年的文章,而且搜查方式簡單兼準確,年費二百五十元,而且可享用其他服務。中文報刊可從wisers.com尋找至98年的文章,但費用昂貴,平均月費超過一千元,大型圖書館好像有此服務。  五、對海外資訊有興趣的讀者可考慮以ceoexpress.com作為主頁,提供數以百計的財經報章、雜誌、網站資料,方便網友一click即入。  六、筆者特別鍾情兩個美國雜誌式的網站——slate.com和salon.com,每天都花不少時間瀏覽。slate.com較注重政經新聞,提供即時分析。它多年前曾轉為收費網站,年費二十美元,當時筆者第一時間付款,隨後他們從美國以特快專遞寄來一把雨傘作為贈品(郵費遠超逾二十美元),後來訂戶人數大跌,slate.com被迫變回免費網站。slate.com的老闆是微軟(4338),財力雄厚。  七、salon.com的知識層次比slate.com還要高,比較注重政治和文化,對科技發展也有深入分析。salon.com於99年上市,經營模式全靠廣告收入,從近期業績所見,salon.com財政狀況岌岌可危,筆者擔心它會隨時關門。  八、海外報章網站中,筆者的首選是《華爾街日報》和英國《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網站年費八十美元,用戶可兼使用《巴隆氏》網站,可於香港時間星期日先睹為快。筆者多年來每天都必讀《金融時報》的Lex專欄,它以寥寥數字,一針見血地分析公司和趨勢,對於作者們(應該是集體工作)的深厚功力,筆者只能羨慕。《金融時報》年費同樣是八十美元。  九、最後筆者建議讀者到財經雜誌fortune.com網站,免費登記為Street Life的訂戶,便可每天早上收到電郵,欣賞資深記者Andy Serwer以輕鬆手法評論前一晚美股表現。  總結,「爆料」的材料和炮製方法是從一大堆公開資料開始,經過分門別類和過濾後,加以獨立思考和分析,再配上「只求溝通」的文字,便可上碟。

Wednesday, July 26, 2006

懶人延伸

節錄自-[July 26] 孔少林原是物語

創新是風險四伏的過程,充滿不能預知的元素,稍有差池可能前功盡廢。在大企業工作的創新者須不時平衡天馬行空和預知結果的回報,往往不能創新得痛快;「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通常代表這「平衡」的結晶品—在穩陣的框框內盡量創新,例如投資拍戲的老闆容許電影人創新—只是拍續集便可以;炸雞集團與其冒險沾手三文治,倒不如推出新味道的炸雞。品牌可以延伸至什程度才叫停?所謂延伸,是否取代原有生意,抑或新舊生意總和比以前更差?最近《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提供了殘酷的答案。

朱古力是跨國食品集團雀巢的主要產品類別,而KitKat是雀巢的主打朱古力產品,全球銷量列第二位,僅次於Mars。七十年前,雀巢在英國發明KitKat,自此一直是英國最暢銷的朱古力品牌,味道幾十年來沒有變化,始終是朱古力包威化餅。紅茶配KitKat,已成為英國人下午茶的傳統。

2003年,雀巢對KitKat業務穩健有餘、動力不足感到不滿,空降一名澳洲籍、來自雪糕公司的高層,籌備重新包裝KitKat。雀巢做了一個詳盡的市場調查,結論是應推出不同味道的KitKat。

英國消費者突然感到頭暈眼花:暑假的時候,例如有奇異果、芒果、士多啤梨;冬天有tiramisu和含酒聖誕布丁味道;Atkins減肥法當紅的時候,KitKat 甚至推出「減肥版」。2003至2005年,KitKat在英國銷量下跌二成,對手Mars的市場份額就急升。雀巢總部震驚,立即撤換澳洲籍高層,KitKat回歸單純。

雀巢進行檢討,訪問英國消費者對KitKat的意見,發現英國人討厭新味道,在雜亂的貨架上找不到他們心愛的傳統味道KitKat,便索性購買其他品牌的朱古力。雀巢不得不承認朱古力是成熟產品,銷量短時間內的升跌幅度不大,「品牌延伸」不會擴闊市場份額,只會影響傳統產品銷量。

下次在會議聽到「品牌延伸」這詞語,你一定要扮演「包拗頸」角色,立即假設提出這建議的人是出於懶惰,斷言這策略行不通,並提出以下質疑:「品牌延伸」是經過認真驗證,抑或是漁翁撒網,希望從中試到成功產品?「品牌延伸」會否影響傳統產品?我的經驗是,「品牌延伸」是懶人的最佳朋友,是「腦震盪」會議到夜深催促散會的招數。

這叫居安思危

節錄自-[July 25] 孔少林原是物語

我從未踏足高爾夫球場,從未揮過高爾夫球球桿,但我相當留意高爾夫球運動,因為我視之為「上岸」指標─總有一日(愈快愈好)我會愛上這運動。我相信我喜歡重思考的運動。球不動,動的是自己手執的球桿;球場不變,變的是自己的心理狀態。

2006年美國高爾夫球公開賽最後一天比賽,最後一洞出現峰迴路轉的賽果。近年狀態顛峰的美籍球手美高信(Phil Mickelson)進入最後一洞,有領先兩桿的優勢,對於頂級球員,尤其美高信四天比賽都狀態穩定,這場賽事他的贏面是九點九九;反過來說,美高信要輸也不容易,一定要輸得很難看。果然,美高信就是功虧一簣。比賽完結後,美高信久久不能平復心情,後來在太太陪同下滿眼通紅見記者。

美高信已連續奪了兩項「大滿貫」錦標。美國公開賽前,他狀態大勇,球評家認為美高信球技更勝「老虎仔」活士。

這場賽事後,球評家一致轉,認為活士才是世界最強。「從未打球」的球評家孔少林同意這說法;因為我不能忘記活士幾年前的一個決定。

2002年活士是名列世界第一位的高爾夫球員,這一年他贏了美國公開賽和The Masters兩項「大滿貫」錦標,處於頂峰作戰狀態。活士突然宣布更換教練,因為他認為球技有改善必要;換句說話,他認為假如要長期保持頂級水準,必須全面改變打法。活士在毫無問題的情況下更換教練的宣布,轟動球壇。2003年和2004年活士陷入低潮,未嘗「大滿貫」滋味,球評家異口同聲:「都話你不能不信『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的金科玉律」。說時遲,那時快,2005年活士以全新打法再奪兩項「大滿貫」錦標。

企管人經常大談「居安思危」、「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創意性破壞」等概念,真正有膽量在太平盛世作出根本性改變少之又少。中國人尤其迷信,打麻雀正在贏錢,執位時肯定希望不動。活士的行徑令人匪夷所思,或者這就是信心和決心的表現,只有處於頂峰的人才看到自己的弱點,只有強人才敢下決心,不惜搗亂舒適環境再創高峰。

2006年美國公開賽,是活士職業生涯首次未能入圍,原因是他喪父後首次出賽。剛結束的英國公開賽,活士由頭帶到尾,奪得錦標。活士今年三十歲,已贏了十一項「大滿貫」錦標,他有能力成為有史以來最出色的高爾夫球員。

世細勢

節錄自-[July 25] 孔少林原是物語

很多人喜愛追逐手提數碼產品玩意,除了最普遍的手提電話外,還有MP3、攝錄機、數碼相機、PDA、PSP、Blackberry等等,數之不盡。對手提數碼產品通常第一要求必定是夠「細」,方便帶;下一要求通常是功能強大。據說很多手提數碼產品的處理功能已超越一部當年的Pentinum 2個人電腦,影象聲效之處理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世」界各地用家追求「細」數碼產品的趨「勢」,在可見將來應該不會改變,自不然需要更高密度的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高密度互連(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HDI)電路板便應運而生。簡單地說,就是電路板的面積更細、鑽孔更小、線路更密、層數更多,使手提數碼產品體積更細、功能更多。

如果要買「世細勢」,香港股市有一個「細」市值的選擇,就是專注做高密度互連電路板的大昌微(567)。上周公布業績後,三天內股價大升近七成,創十年新高!

大昌微前身為秀華國際。因為與母公司大昌電子株式會社關系密切,於是易名。剛公布2005年度業績,大昌微扭虧為盈賺過一億,對市值僅過七億的公司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目;還有下半年度每股賺約一角八仙,比上半年度每股賺五點五仙,增長約三倍半。上半年比下半年少賺的主因,相信主要跟上半年設備未到齊有關。

縱使考慮數碼產品的季節性需求,並且保守假設2006年產能、設備使用率及毛利跟2005下半年一樣不變,近期股價大升後的預期市盈率仍只約六倍。

再者,2006年度的高速增長應會持續,業績公告已透露第一季收入比去年度第四季再升三成,生意看似多至應接不暇。隨更多新型智能手機與3G手機推出,加上遊戲機、MP3與筆記簿電腦採用HDI的比重和密度逐漸增加,高密度互連電路板的需求應會持續高增長。

扭虧為盈的公司最擔心是站不穩,下次派成績表時令投資者失望,但相信發生在大昌微身上的機會不大。第三大股東劉榮雄雖然不停減持,但不要忘記劉先生已於2003年10月辭任執董,啟示作用可能不及現任執行董事陳錫明,在過去半年由21%逐步增持至近30%那明顯。

至於客戶方面,翻查2004年年報,大昌微當時最大的付運地是芬蘭;但由2005年起,中國就取代成為最大付運地;加上大昌微主要銷售來自電訊產品,年報又提及已通過「世界知名的電子通訊客戶漫長及嚴格的審批程序」,如果客戶基礎沒有大變,有理由推斷其中一個隱形大客就是富士康(2038)─芬蘭諾基亞手機的其中一間生產代工(巧合地大昌微生產基地在惠州,而富士康則近在深圳和中山)。大昌微主要股東之一是大昌電子株式會社,共有四個生產基地,除大昌微外,全部位於日本。現在愈來愈多手提數碼產品把生產基地遷往中國,大昌微配合利用中國的低成本生產供應,可見將來的訂單可能接踵而來。

風險方面主要有四點,但看似大昌微都有相對優勢或策略:一是競爭對手應該會慢慢出現,現在的電路板生產商亦會開始嘗試投產HDI,台灣廠商亦應準備就緒,但由於這些公司有生產其他毛利較低的電路板的包袱,專注程度較低,盈利增長及利潤均會攤薄,預期市盈率亦比大昌微為高;二是能否保住舊客並招攬新客戶,以免失去主要客戶訂單。相信大昌微似乎已意識到緊盯客戶的重要性,銷售成本大增五倍,業績報告提及的開支,都是跟開設國外銷售辦公室有關;三是會否跟不上技術發展,這點非行外人能說準,但日本母公司是其中一間最頂尖的高密度互連電路板製造商,提供的技術支援應可降低風險,大客戶的漫長審批程序亦間接提供入行門檻;四是銅價大升,大昌微應有能力把成本轉嫁客戶。去年在銅價大升下,毛利仍可由上半年的36%升至下半年的45%,可見一斑。

短期股價升跌雖不能說準,股價急升後投資者有「畏高症」屬正常,但投資最重要是掌握大趨勢。只要愛細的潮流不變,又未有強勁對手出現,大昌微有機會是搭上「世細勢」的一個好選擇。

不死恐龍

節錄自-[July 21] 孔少林原是物語

創業者最具威力的問題是「點解?」。許多偉大生意,就是從解答這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出來。1999年美國人黑斯廷斯(Reed Hastings)遲了歸還錄影帶,被罰四十元(美元.下同),憤怒下問自己,世上有沒有一個不用罰款的租帶模式;答案是沒有。因此黑斯廷斯自創全新租碟模式。

我們不時聽到「革命性改變」這句話,即完完全全改變市場生態環境的發展;黑斯廷斯創立Netflix,徹底改變美國租碟市場。Netflix其實是郵遞訂戶租碟服務,訂戶付月費十八元,可無限量及無限期租碟;訂戶同一時間可保留三隻影碟,睇完寄回Netflix,約兩天便收到新影碟,絕不會出現過期歸還影碟而被罰款的情況。除了速遞公司和郵局本身,Netflix可能是全美最具規模的物流系統,每年處理七億件包裹。Netflix在美國擁有三十九個巨型物流中心,擁有逾六萬套片供五百萬名訂戶選擇,去年營業額達七億元,盈利四千萬元。

對於香港人,Netflix的營運模式匪夷所思;香港一是沒有郵購生意可言,二是租碟已淪為小本經營街坊生意。Netflix一方面大受美國消費者歡心,另一方面卻受到不少人質疑,認為Netflix模式停留在遠古舊經濟年代,遲早被新科技取替。在納斯特上市的Netflix,是沽空比率最高的股份之一,長期受淡友狙擊。可是,Netflix愈做愈好,氣壞新經濟支持者和股市淡友。

理論上,寬頻技術已發展到可以快速下載電影,消費者可安坐家中,從電視下載電影,毋須租碟;但實際上,理論行不通,原因是電影業「分贓不勻」。電影的電視播放權是片商主要收入來源,片商通常把獨家首輪播放權售予HBO等付得起錢的電視台,而下載電影服務經營商付不起錢,不是爭奪播映權的對手。美國目前有多間公司提供電影下載服務,規模最大的只有一千五百套電影,跟Netflix的六萬套相距甚遠。

黑斯廷斯也承認,Netflix模式遲早被淘汰,但以目前情況看,遲的可能性比早的大得多。

他的對策是,逐步發展收費下載服務,與郵購模式並行;與其被他人殺死,不如由自己親手慢慢殺死。數年前假如有人對你說,創立一盤揉合郵購和租碟的生意,你會笑過不停。

牛記茶室

節錄自-[July 13]孔少林原是物語

對很多中環人來說,在公司開夜是家常便飯,下班的時候已經半夜三更,想找一點吃得不錯的地方選擇不多。我提議到歌賦街的「牛記茶室」。

「牛記」是中環地標,舊舖在士丹頓街,有五十多年歷史。老闆權叔本來是裝修公司老闆,因為饞嘴,十幾年前頂了「牛記」來做。舊舖地方很小,每晚都要把椅桌開出街外,很有點大排檔風味。自年多前搬入歌賦街後,權叔說,人客少了一截,招呼的多是老主顧。

最近去過「牛記」,照例點了乾炒牛河。這晚的乾炒牛河味道做得不錯,但河粉卻未能炒得「起」,權叔說,天氣熱,河粉壞得快,晚飯時間過後就要放入雪櫃,再拿出來炒時,形態上打了折扣。如果大家在晚飯時間點乾炒牛河,包保滿意。權叔的太太權嫂亦是廚師,每天早上親自挑選肥瘦適中的坑腩,做蘿白清湯腩。這個菜最重要是選料。權嫂做得鬆化鮮甜,我每次必吃。

「牛記」做的是街坊小菜,每碟也不過四五十元。權叔好吃,對普通菜式亦有要求。「鹹蛋肉鬆炒勝瓜」,用的可不是「交」回來的鹹蛋乾,而是親自蒸好鹹蛋,取出蛋黃,慢火「火邊」出油,再炒,味道當然比行貨好。其他吃得過的小菜有沙薑雞、麵豉蒸魚雲、豉油皇腩仔肉、炸肉餅。以前我喜歡吃雞什粥,現在有禽流感,雞什已成絕響,十分可惜。

「牛記」是中環地標,權叔亦是老中環,在中環長大,見證了這一區幾十年的變化。有時半夜到「牛記」,客人較少的時候,權叔會說一些在中環起家的廚師名宿、老饕食家的故事,令人神往。街坊舖就是街坊舖,吃的又豈止是一碟乾炒牛河。

開新Blog目的

此Blog純為收集一些自己覺得有用或有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