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慈善法
節錄自-[July 3] 孔少林原是物語
當我聽到「股神」畢非德「捐身家」的消息,即時反應是以為聽錯;弄清楚後,驚歎世上竟有如此老謀深算而虛懷若谷的智者。從今以後,我們都應該要改口:「慈神」比「股神」高格十倍。
香港人(抑或只是我?)生性多疑,滿腦子陰謀論,以「憎人富貴厭人貧」為人生奮鬥動力,對「慈神」的壯舉難以置信。捐二千多億港元,連一個命名權也不稀罕?說笑吧!一百年後,豈不是沒有人記得世上曾出現過畢非德?二千多億港元可「換」多少間商學院、法律學院命名權?不!可「換」幾多間大學的命名權!「慈神」把二千多億港元捐給蓋茨基金會,基金會規模一夜間上升一倍,我相信起碼可要求蓋茨把基金會改名為「蓋茨和畢非德基金會」,但「慈神」不要。
我覺得整件事有點湊巧,因此急急重讀畢非德的著作,讀後發現「慈神」的決定貫徹其一向的投資信念─「慈神」把價值投資觀念發揮在慈善上。「慈神」投資作風不是「買公司」,而是「買人」。他從不相信自己是管理人才,所以一向的投資策略是投資已存在優質管理層的公司,付款後速速「彈開」,交由管理人才帶領公司登上高峰。在蓋茨身上,他找到這個「人」;畢非德「捐身家」的決定,在蓋茨宣布二年後全退微軟、全力投放慈善之後公布,這timing不無巧合。「慈神」找到了人,而這人也準備就緒。
許多人對畢非德「捐身家」的新聞感意外,因為他一向堅持自己對慈善沒多大興趣,財富死後由家人去處理。「慈神」最大的興趣是為巴郡股東(包括自己)賺錢,投資是他的強項,全心全意專注自己所長,正是他的人生座右銘。這多年來,「慈神」不顧外間對他「一毛不拔」的批評,專注為巴郡股東賺錢,然後無聲無息來一個「捐身家」。「慈神」擅長買便宜貨,他把慈善工作交予蓋茨基金會處理,是變相「入股」蓋茨基金會。捐錢毫不簡單,基金會運作儼如企業,行政費用不菲,管理能力影響運用善款的效率。去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捐出一億一千萬美元,行政費用就用去三千萬美元,這項支出為人詬病。「慈神」不願建立自己的基金會,避免無謂開支,寧願把財富「投資」在已有規模、有健全架構、有業績的蓋茨基金會,實是入股買便宜貨。
從投資到慈善,「慈神」重結果多於自尊。「捐身家」完全吻合「慈神」的投資理念:信管理層、專注、買便宜貨。蓋茨年輕、有腦、有時間、有心;慈善工作對蓋茨的吸引力,就如投資對「慈神」的吸引力,就「外判」給蓋茨吧!
當我聽到「股神」畢非德「捐身家」的消息,即時反應是以為聽錯;弄清楚後,驚歎世上竟有如此老謀深算而虛懷若谷的智者。從今以後,我們都應該要改口:「慈神」比「股神」高格十倍。
香港人(抑或只是我?)生性多疑,滿腦子陰謀論,以「憎人富貴厭人貧」為人生奮鬥動力,對「慈神」的壯舉難以置信。捐二千多億港元,連一個命名權也不稀罕?說笑吧!一百年後,豈不是沒有人記得世上曾出現過畢非德?二千多億港元可「換」多少間商學院、法律學院命名權?不!可「換」幾多間大學的命名權!「慈神」把二千多億港元捐給蓋茨基金會,基金會規模一夜間上升一倍,我相信起碼可要求蓋茨把基金會改名為「蓋茨和畢非德基金會」,但「慈神」不要。
我覺得整件事有點湊巧,因此急急重讀畢非德的著作,讀後發現「慈神」的決定貫徹其一向的投資信念─「慈神」把價值投資觀念發揮在慈善上。「慈神」投資作風不是「買公司」,而是「買人」。他從不相信自己是管理人才,所以一向的投資策略是投資已存在優質管理層的公司,付款後速速「彈開」,交由管理人才帶領公司登上高峰。在蓋茨身上,他找到這個「人」;畢非德「捐身家」的決定,在蓋茨宣布二年後全退微軟、全力投放慈善之後公布,這timing不無巧合。「慈神」找到了人,而這人也準備就緒。
許多人對畢非德「捐身家」的新聞感意外,因為他一向堅持自己對慈善沒多大興趣,財富死後由家人去處理。「慈神」最大的興趣是為巴郡股東(包括自己)賺錢,投資是他的強項,全心全意專注自己所長,正是他的人生座右銘。這多年來,「慈神」不顧外間對他「一毛不拔」的批評,專注為巴郡股東賺錢,然後無聲無息來一個「捐身家」。「慈神」擅長買便宜貨,他把慈善工作交予蓋茨基金會處理,是變相「入股」蓋茨基金會。捐錢毫不簡單,基金會運作儼如企業,行政費用不菲,管理能力影響運用善款的效率。去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捐出一億一千萬美元,行政費用就用去三千萬美元,這項支出為人詬病。「慈神」不願建立自己的基金會,避免無謂開支,寧願把財富「投資」在已有規模、有健全架構、有業績的蓋茨基金會,實是入股買便宜貨。
從投資到慈善,「慈神」重結果多於自尊。「捐身家」完全吻合「慈神」的投資理念:信管理層、專注、買便宜貨。蓋茨年輕、有腦、有時間、有心;慈善工作對蓋茨的吸引力,就如投資對「慈神」的吸引力,就「外判」給蓋茨吧!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