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4, 2007

終於說出真話

節錄自-[June 13] 孔少林原是物語
本欄多次批評外國互聯網公司為打進中國市場不惜一切:例如Google打倒確保資訊流通無阻的宗旨,破壞辛苦經營的「做好人」形象;雅虎間接把內地記者師濤送入監牢。我有朋友在互聯網公司工作,他向我邊訴苦邊投訴:「我們也不想這樣做,但有更好的折衷方法嗎?難道離開中國市場?為了令中國進一步開放,互聯網公司留在中國總比離開好,況且我們的對手統統視中國為必爭之地。」最後一句話最精警。  

作為旁觀者,我們很自然、很容易扮上「無責任批判者」角色,不用替互聯網公司想出折衷方法;但對於一個處處要為股東設想的商業機構,留低和離開中國市場這取捨太明顯了。假如易地而處,我們何嘗不會同樣為五斗米折腰?我怎也想不出一個令各方接受的折衷方法。  

過去,我對互聯公司的批評,主要不是針對它們留低在中國的決定,而是事後它們自圓其說,搬出一大堆難以令人接受的辯白,例如「我們必須遵守當地法律」、「我們這樣做都是為中國人想」等。  

最近從報章讀到二個訪問,被訪者分別是Google和雅虎負責人,他們再評論留低在中國的決定,終於說出真話。Google創辦人之一Sergey Brin承認,他們接受中國政府訂下的資訊限制,推出經過濾及經審查的Google.cn搜尋網站之前,內部曾有激烈辯論,經過痛苦的取捨過程,最後才決定妥協(「compromised our principle」)。Compromise這個字直譯是「妥協」,但當中包含讓步和違背宗旨的意思。Brin理解批評者的立場,Google決定留低在中國,因為通往光明是可選擇不同路途。言談之間,Brin流露點點悔意:「Perhaps now the principled approach makes more sense」。  

雅虎行政總裁Terry Semel的答案比Brin的直接得多:「We continue to be pissed off and are sorry about it」。這個「sorry」不是道歉,是難過。Semel下一句一語道破這難題的癥結:「hat’s the alterative?To walk away?」這句話不容易入耳,但正是大部分企管人易地而處時須考慮的問題。  

Google和雅虎終於說出真話,實情是為了發展中國市場,它們沒有折衷方法。這是一個商業決定,不是什法律問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